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专家指导:听林文采博士谈亲子教育

专家指导:听林文采博士谈亲子教育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5-10
专家指导:听林文采博士谈亲子教育

    PARENTS:我和我的同事经过这些年的采访后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修炼得很好,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位好父母,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林文采博士:是的。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你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会不会不能原谅自己?

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成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对孩子时就能对他说"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对待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

所以,你们的感觉是对的,一个人是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当她面对自己的事情时,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

PARENTR:但是孩子的个性似乎很难把握,在互动中也许有很多变数?

林文采博士:孩子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性,这些天性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优点、有缺点,甚至同样一个特点,有时候就是优点,有时候就是缺点。比如一个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么细腻,这时要看父母怎样去引领这个孩子,你能不能让孩子在他的天性里发展他的最强处。

父母通常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因为反正它已经有了。相反,对于孩子缺乏的,就会一直批评和指责。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建立肯定,然后再想办法去补足他没有的部分。你可能觉得不理解孩子,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天生的性格就跟你不一样。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你可以学习他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

优点上让他不断地发展,缺点上加强教育。

   PARENTS:如果说温和而坚持的人比较容易成为好父母,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就会很难?

林文采博士:暴躁,是因为你心里有某种情绪没有处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实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但是我不会对别人乱发脾气,这是我处理好了的缘故。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应该去处理自己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如果我生气了,我就会告诉孩子们我生气了,我不喜欢。

这时,孩子们自己就会注意了。因为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他们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很好的关系-其实孩子天生就知道,他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统统都要靠父母,所以,只要是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不去破坏那种关系。除非你太不合理,他才会拼命地烦你。

PARENTS: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我们的情绪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旁观者的眼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

林文采博士:这涉及父母的自我认可问题,缺...

林文采博士:这涉及父母的自我认可问题,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和孩子的改变来证明自己的水平。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妈妈总会要求孩子教养好啊、有礼貌啊、成绩优秀啊……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

但如果你的自我认可足够的话,孩子吵闹时你会去想他可能情绪不好,孩子遇到了问题时,你会想作为一个妈妈应该怎么帮助他,而不会把这些变成个人问题,脑子里总是想"哎呀,他这个样子让人看到的话,会怎么想我?

"其实,孩子最讨厌被利用的感觉,如果你总是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要不妈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那么孩子明白你为他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那么他反而会变得反叛。

    PARENTS: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这种心态呢?

林文采博士: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让自己成为一个特别多选择的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而且能够把内在表达出来的人。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处理好了,他就能够去应对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有点儿像中医的理念,首要的是帮助一个人健体强身,那样即使外面有细菌、病毒,他也可以去抵挡。

 

PARENTS:父母中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自己童年中越缺失的东西,成为父母后就越要给孩子补偿,比如零食和玩具、自由与尊重。对于这种心理,我们该如何处理?

林文采博士:具有这种心理的话,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他讨厌自己的成长,他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这时,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不要怀著太多的遗憾、渴望,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拿捏不准,要不做过头了,要么做太少了。

然后,就是尝试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

也许很困难,但是我毕竟今天活得还不错啊,而且,因为它,我还更加坚强、独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东西,但是也肯定带给过你积极的东西,无论如何,你自己走过去了,也学到了很多。所以,请接纳你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

PARENTS:那么现在,当我们能够影响孩子的童年,我们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时,是不是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让他今后更容易接纳自己的成长呢?

林文采博士: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

林文采博士: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没有义务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没有义务要完成你的渴望。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如果愿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自然。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说别人的妈妈怎样,我会跟她说:"对不起,我做不到"。

而且我会让他知道,你能完成我的期待我很高兴,但如果你不能完成,我一样接受你,一样喜欢你――妈妈能无条件地接受你,那么,妈妈如果不能完全满足你的期待,你能接受妈妈吗?

PARENTS:作为一个上班妈妈,我总是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亲子时光的"质"比"量"更重要。说实话,这句话让我很宽慰,但是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林文采博士: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都重要。我认为上班妈妈有必要在小孩3岁前把工作的脚步放慢一点,做出某些调整,使得自己既能工作又不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毕竟,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对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重质不重量"其实是一种逃避内疚的借口。

但所谓"重质",并不是说你要不停地说他,教导他,你平静地待在他的旁边,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再大些,你们同处一室,他做他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陪伴,会带给孩子安定。

PARENTS: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呢?

林文采博士:我觉得是。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懂一些营养学一样,也应该懂一些心理学。而且,无论你要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你们的心。

PARENTS:我们的父辈似乎没有多想,就完成了做父母的工作,而我们这一代的好父母之路却似乎异常地任重道远,这是为什么呢?

林文采博士:主要是因为社会类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就是一两个孩子,所以孩子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团体帮助他了解人与人的不同,去学习人际交往,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而在以前,从兄弟姐妹到亲戚邻居,我们可以跟十几个孩子天天在一起。

玩的过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么办,跟别人性格不同时怎么办,某些人性格特别凶怎么办,和谁闹了别扭怎么办……所有这些社会技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而不良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机会,因此责任全落在了父母身上。

所以说,现在已经不能再讲"以前我的父母没有学过,不是把我也养得很好吗"这种话。对不起,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黄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2. 杨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工程
  3. 罗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4. 方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类
  5. 邱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6. 卢教员 宁波大学 建筑学
  7. 李老师 大学讲师
  8. 李教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新闻学
  9. 谢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经济学,公共政策
  10. 周教员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