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四步八字自读法 学好语文不再是难题

四步八字自读法 学好语文不再是难题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7-02
四步八字自读法 学好语文不再是难题

自读课的学习要求是: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总结了“四步八字”自读法。四步: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总结中提高,练习中求深化。八字:圈点、问启、思结、练评。

先说四步:

1.读中找问题

自读课文,首先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

读“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意在把自读课文放在单元中审视,阅读时细心体味,研究自读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

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问中受启发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总结中提高

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一或基本一致。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

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共识。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4.练习中求深化

学在于用,自读的目的,是要把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语体、语言、修辞等知识向应用上转化、迁移。只要完成了转化,便能达到新的高度,这便是对学习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两项在课外完成,中间两项在课堂进行。课堂讲授又会专门指导和讲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说“八字”:

(1)“圈”和“点”。“圈”指圈出重要内容,以便理解。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圈出:

①“自读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点、写法、题材、体裁的字、词、句、段。

②“思考和学习”提出问题角度的字、词、句、段。

③“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与自读课文相关的字、词、句、段。

④在以上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出课文揭示前三项要求的重要内容和句、段。

前三者为理解文章的线索,以控制自读时漫无边际,过于偏狭,不得要领。第四是圈的重点,也是自读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如果粗疏,下边就无法进行。

“点”就是点评,自读时,应把自己的感想用简练精当的几个字,几句话记在课本的空白处。点评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有所得的,一类是有所疑的。一般要求将有所得的附写在课本上,存疑的可在书中作标记,将疑问归纳成条记在笔记本上,以供课堂发问。

(2)问、启、思、结。“问”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作评价。问的内容一般归为结构、语言、主题三大类,各类可附设小类。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相互启发,寻找通途,这就是“启”和“思”。

此后,进行“结”,即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存在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化多为少,舍次抓主要,梳成辫子,理出头绪后,再由学生讨论,并提供给学生思考方法。

问、启、思、结虽说各为一方面,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分得开,四者互相紧密结合,实为一个整体。

(3)“练”和“评”。主要指学生练习,可分为说和写两个方面。说,主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自己即兴归纳课文中心、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等;写,根据自读课文某一特点,拟题练习,自测互测。

“评”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及归纳的要点互相评价,对学生写的文章互相交流,选出较好的文章,再读给全体同学,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胡教员 福建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2.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3.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4.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5.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6. 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机器人)
  7.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
  8. 张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9. 杨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 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