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1-27
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篇1: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目的

  文言文阅读为什么要这样来考呢?结合《考纲》、课标和相关政策,笔者以为,原因有四点:

  1. 立德树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总的要求。贯彻这一要求,则不仅是教学的事,还是各级各类教育考试的事。高考作为国家大考,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考,在考试理念上、在考题设计上,不能不遵循并很好地贯彻这一要求。事实上,从高考每年选择的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意图。比如今年全国卷三套卷子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为:《史记·贾谊列传》、《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吴起列传》。细细分析一下,这三个人均为我国古代很有作为的改革家。贾谊是汉文帝时人,在历史上,他既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商鞅是秦孝公时人,在历史上以变法改革而名垂千古;吴起既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综合起来看,三人在我国古代史都是对历史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历史名人,都是可以彪炳千古的历史人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其“立德树人”的宗旨可谓显而易见。

  2.  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作为一个中学生,确切的说,作为一个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子孙,其所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能读懂几篇现代文,更重要的是能读懂承载着文化成果的文言文,只有这样,将来不论是步入社会,还是升入大学,都具备了一个合格的公民,或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养。

  3. 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先辈们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靠什么来记载?靠文言文。《尚书》、《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坛经》、《金刚经》等等,这些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因此,不懂文言文,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就谈不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盲。这样的人,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吗?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国家、民族的需要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是课标规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落实课标的这个规定,当然离不开对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在这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认为,文言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汉语语言美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在《中国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有“三美”:音美、形美、意美。他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说的这“三美”,从汉语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看,文言文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文言文中骈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骈文在遣词造句上讲究对偶、讲究文采,在音韵上讲究抑扬顿挫,在句子形式上讲究整齐凝练。这一点,只要我们想想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就可明白。

  二、 如何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考查的目标和考查的目的已如上述,面对这种考查情况,考生如何去复习,方能赢得高分呢?笔者的经验是:重视积累、重视刷题、拓宽知识面。

  1.  重视积累。考生要比较好地拿下高考文言文,首先得在积累上有所突破。积累什么呢?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句式,积累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一般而言,考生只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积累上做得扎实、厚实,在“浅易”的层面上读懂高考所给的文言文,完全能够做到。

  2.  重视刷题。刷题的过程既是积累文言字词句的过程,也是锻炼、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考复习阶段,考生一定不要忽略刷题。那么,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难度上看,考生刷多少道题方能过关呢?笔者的经验是不能少于100道。少于100道,相关的知识点很难掌握全面,能力点更是薄弱。因此,在刷题上,考生如能认认真真地刷上100道题,则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能过关。

  3. 尽可能地广的拓宽知识面。文言文阅读题共出4道,分别为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概括题和翻译题。这四道题中,除过文化常识题外,其他三道题考生答好,凭借的其实全是翻译能力。由此可见翻译能力在作答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重要性。而考生要想在高考复习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前面两个方面是主要途径外,尽可能广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拓展呢?从高考文言文所选阅读材料的特点(全国卷均为史传类文言文)出发来看,考生可从三个方面去拓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典章制度,相关的学术思想。考生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能在这三个方面走得远一些,相信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会大获全胜。

篇2: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篇3: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篇4: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1、前后同则同。

  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

  如:者①求者肩背相望。②惟有饮者留其名。者的前面分别是求和饮,而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我们就可据此初步判定这两个虚词者的用法是相同的。如果你对此判定不放心,也可以再看看者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者的后面是肩背相望和留其名这两个动词属性的短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①②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

  2、前后异则异。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

  如:于⑤若季子不礼于其嫂。⑥师不必贤于弟子。于的前面分别是动词礼和形容词贤,其词性不相同,而虚词于的后面是其嫂和弟子这两个名词属性的短语。那么,该如何判定其用法是否相同呢?此时,我们就要联想到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材上的句子,这一于是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解释为比,而若季子不礼于其嫂若解释为比就句意不通了。因此,可以确定⑤⑥两句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不相同的。

  3、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譬如:以⑨竞绐以他事辞去。⑩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以的前面没有对应的词,这只有看以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了,虚词以的后面分别是他事和小。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来其属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是形容词,但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小在这一句中活用为名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⑨⑩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

  这种避虚就实法只是用来解答高考文言虚词试题的一种偏方,不是一剂能治百病的药,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在考场上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谨慎。在此,我再重申一下这一偏方的用法:一般在解答这种考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使用这一偏方可能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种偏方的禁忌是:对文言素养较好的考生要遵听师嘱,不能为了图方便就照方抓药,否则就会中毒或无效!

篇5: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知道古代的语言很简练,古代的一些诗词很美很有意境,古代衣服服饰很漂亮。然而作为欣赏不得不说它很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作为一个高考题,它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令多少高考考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恨不得自己生在古代既不用担心读不懂文言文又不用发愁高考。

  然而对于文言文阅读,其实也是有诀窍的。

  考试大纲上,对于文言文的要求,只是理解,理解。看看,人说的多简单,想得多周到,设计的多人性化。然后,你敢不敢别来几个看不懂的字,读不懂的词!

  文言文,高考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硬菜”。每年都有,每年都不相同。因此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复习,甚至都空缺这一块,等着到了考场上临时发挥呢!然而这种做法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每年的文言文都不一样,但是近观几年,文言文的类型却大致相同。

  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般都是高考文言文的热点。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结构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

  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

  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特点解读五: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

  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

  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文言文阅读如何做

  一、读

  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个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当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只有一篇,而对其理解却有千千万万。

  二、译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后,在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最”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想

  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四、积累

  对于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特别注意一些多义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得积累,一定要和以前的知识相连接融会贯通,系统复习。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篇6: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一、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节选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二、翻译:

  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异。遇到汉末天下动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并不求声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干,于是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深感刘备确实雄姿杰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下攻打荆州,刘琮献出荆州投降,而刘备处境变得十分艰难,寡不敌众,连一个立足之处都没有。诸葛亮当时年仅二十七岁,他向刘备献上奇特的计谋,亲自出使去看拜见孙权,向东吴求援。孙权本来就十分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很是敬重,即刻派遣三万大军用来帮助刘备。刘备才能借助这支军队跟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后来刘备又向西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后,再拜诸葛亮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等到刘备去世,继位的刘禅年纪幼小,才智平庸,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一人裁决处理。他对外与东吴结盟,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制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他使木牛流马这一类机械装置达到了极其精妙的程度。他法令严明,赏罚决不失信,作恶的人没有不受到惩罚的,为善的人没有不被表彰的,最后终于达到了官吏不敢违法乱纪,人人纷纷要求上进,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三、点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篇7:文言文阅读复习攻略

文言文阅读的核心,说到底是“译读”。译读突破了,自然文言文的障碍也就扫除了。

译读如何突破呢?

一是要注意抓文体要素,把握文本中心。

近些年,全国卷文言文,选的都是人物传记。传记的译读,要特别注意传记的文体特点。

从要素上来说,主要包括时、地、人、职、事。这当中,“职”的变化影响着“时”“地”的变化。所以,读古代人物传记,不能忽视传主“职”的变化。

于人物传记来说,“事”无疑是最中心的内容。我们不仅要知其结果,还要捕捉过程,思考原因。一篇传主,不可能就写一件事,往往多事并举。这就需要我们在译读完全文后,想一想,写了几件事,传主是怎样的人。

抓文体要素,把握传记大概,算是译读的初步工作。虽是初步工作,但不可或缺,建立的整体印象对我们进一步的译读是有帮助的。

如全国卷三,选的是《许将传》,浏览性译读中,我们可进行如下的圈画梳理:

首职:集贤校理、同知礼院——所做事情:(1)编修中书条例(2)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

二职:契丹使者——所做事情:(1)到枢密院查阅文书,做到应对准备(2)到了契丹,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3)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最终让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三职:由秦州知州改任郓州知州——所做事情:(1)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2)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四职:兵部侍郎——所做事情:(1)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2)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

五职:吏部尚书——所做事情:反对无德之举,面对已去世的司马光受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六职:颍昌府知府——所做事情(没叙写)

七职:大名府——所做事情:多次告老还乡。

八职:佑神观使——所叙事情: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二是要抓文意综合理解题,选出正确选项。

一般来说,全国卷中的文意综合理解题,属于四选一的选择题,且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如果我们有译读中总览的基础,是不难选出的。

现在来看一下全国卷三的文意综合理解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此题选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三是利用上下文和已有词句积累,集中全力解决断句题和翻译题。

全国卷中的断句题,少有断句语言标志,很多时候还是靠译读。断句题可将四选项纵比,找出不同,然后还原到原句原段中,根据前后文猜读与判断。

如全国卷三的断句题,所断的句子是: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原句的大意是: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

串通了大意,就要注意“初”表时间,所以要单独断开,注意“先”与“次”,还要“选者”作后面一句的主语,所以要在前面断开。

至于翻译涉及到如下两句: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等词语要一一推敲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此两句只“申饬”难以猜准。

至于文化常识判断题,也与译读有关。

全国卷三文化常识判断题考到近侍,这一职位并不高。试题设错并不高深。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译读”这一核心突破,并非毫无希望,当然也非一日之功。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