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27】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的语文科目,文言文是一个综合的训练。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有途网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文言文翻译之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文言文翻译之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高分技巧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也是不低的,下面有途网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字字落实”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高分技巧--增补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有哪些技巧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部分虽然分值不高,但也是非常拉分的一道大题,那么如何才能答好文言文的翻译题呢?有途网小编为大家解答。
易错题诊断
文言文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高考语文如何答题?史上最强高考励志书《高考蝶变》教你怎样提高成绩,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做文言文翻译题注意事项
在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不能只关注必要分宜的句子,要把它放在文言语段中去,只有照顾到上下文,才有可能把文章落实的准确,每次看卷子的时候都会发现许多高中同学的错误根源是,不照顾句子前后语境。有途网小编建议写完答案把它放在原文中,看一下顺不顺。高考语文文言文中考察的是要求倒装句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必要的以为调整,其他情况就该尊重原句的语言顺序。
篇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要把文言文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文言文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文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文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文言文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文言文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型必备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也是不低的,下面有途网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留”即保留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给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高考语文文言文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给一段高考语文文言文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文言文翻译导图
观句式——特殊句式要留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特殊句式往往都有特殊的词语标志,只要抓住这些标志便可判断出来。而无标志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尚需借助语意、语境作出判断。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翻译要求,译时要把这些要求体现出来,如判断句要加“是”或“不是”,被动句要加“被”或“受”,倒装句式要回归到现代汉语语序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落实。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
(节选自《元史·张昉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有用歪门邪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乡里人,事情败露后被捕,牵连的人很多,各位幕僚没有人敢说话。(采分点:“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定语后置,“事觉逮捕”被动句,“诖误”,大意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落实。
宗越,南阳叶人也。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①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臧质、鲁爽反,越率军据历阳。越以步骑五百于城西十余里拒战,大破斩胡兴、蜀等。爽平,又率所领进梁山拒质,质败走,越战功居多。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②。寻被宥,复本官,追论前功,封筑阳县子,食邑四百户。
(节选自《宋书·宗越传》,有删改)
注:①楯:盾牌。②尚方:服苦役的监所。
(1)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译文:
(2)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
译文:
答案:(1)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提着刀和盾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采分点:“无以”,固定结构;“市”“当”;“刀楯”,名词用作动词;大意对)
(2)(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采分点:“逼”“略”“坐”;“系”,无标志的被动句,被囚禁;大意对)
参考译文:
宗越,南阳叶人。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提着刀和盾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每一次取得胜利,郡中吏员就得到五千钱奖赏,宗越凭这钱才得以买马。臧质、鲁爽反叛,宗越率军驻守历阳。宗越率领步兵骑兵五百人在城西十余里处迎战,大破敌军,斩杨胡兴、刘蜀等人。鲁爽叛乱平息以后,宗越又率领自己统领的部队进军梁山迎战臧质,臧质败逃,宗越的战功居多。(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不久就被宽宥,恢复原有官职,并追评以前的功劳,被封为筑阳县子爵,食邑四百户。
辨用法——重点虚词要体现
所谓重点虚词,是指《考试说明》所列的18个虚词,尤其是“以”“其”“之”“为”“于”等高频虚词。另外指在文意中有实在意义的常见副词及代词等。翻译中,应结合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用法,再把意义译出来。如“以”,首先要分清它在句中是作动词、连词还是介词,只要是动词、介词,必须译出意义,作连词时翻译可以虚化。“以”作介词时,表示工具、凭借的“用、拿”与表提宾作用的“把”容易混淆,需要用试译法来区分。根据翻译“字字落实”的原则,对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删去不译时应当慎重。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重点虚词的落实。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翁闭门力学,尽读先世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节选自王阳明《遁石先生传》,有改动)
译文:
答案: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他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采分点:“或”“辄”“相”,大意对)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重点虚词的落实。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县大水,亡稻麦,郡蠲租税至薄,迥白于府曰:“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乃悉蠲之。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
(节选自《宋史·程迥传》,有删改)
(1)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
译文:
(2)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
译文:
答案:(1)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采分点:“是……耳”“流徙”“徒存”“欠籍”)
(2)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采分点:“曾”“思”“其”)
参考译文: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县人。隆兴元年考中进士,担任扬州泰兴县尉。县里发了大水,庄稼没有收成,郡里免除百姓的租税极少,程迥向官府报告说:“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于是全部免除了百姓的租税。调任信州上饶县。上饶每年缴纳租税数万石,过去的做法加倍征收,官吏又巧取斛面米(量米时用手段多征的米)。程迥极力制止杜绝这种现象,曾经说:“县令和官吏所食用的,都是这地方老百姓的膏血。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州郡催讨经总钱(宋代的一种附加杂税)非常急迫,程迥说:“经总钱就是古代的除陌钱(唐代的一种杂税),现在这钱征收的却是主要赋税的三倍,老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得起?”反复把这话说给执政者听。
篇7: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关键性词语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设定为阅卷的“采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般是从以下三个层面赋分的: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对于考生来说,必须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并且在具体翻译中落实到位。
一、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
所谓重点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词语。翻译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积累与联想,又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如文段1第(1)句中的“廉”字,文段2第(1)句中的“物”字,都是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应借助积累与语境,准确译为“调查”“人们”。这两个字都是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对于那些形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词的古今异义词更要格外注意,它们是两个词,应拆开翻译。如文言文中的“妻子”应为“妻子”“儿女”两个词义。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译准专有名词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已正式走进《考试说明》,考查中既单独设题,又在翻译中体现。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有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之名当成了其他意义的词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关键实词的落实。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译文:
答案: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采分点:“会”“检讨”“故事”“访问”,大意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关键实词的落实。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累迁吏部郎官。江浙大水,诏陈阙失。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除礼部侍郎。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未几,手诏付茂良,谓“虚名之士,恐坏朝廷”。熹迄不至。
(节选自《宋史·龚茂良传》,有删改)
(1)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
译文:
(2)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
译文:
答案:(1)龚茂良上疏说:“臣希望首先去除要害处的祸患,然后朝政事务的缺失就可以依次建言了。”(采分点:“疾”“阙”,大意对)
(2)(朝廷)宣布告令鼓励任用清廉谦逊的人,龚茂良上奏推荐朱熹,一群小人趁机进谗言毁谤(朱熹)。(采分点:“退”“间”,大意对)
参考译文: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多次升迁后任吏部郎官。江苏、浙江发生大水灾,皇帝下令百官陈述政务缺失。龚茂良上疏说:“臣希望首先去除要害处的祸患,然后朝政事务的缺失就可以依次建言了。”授任礼部侍郎。(朝廷)宣布告令鼓励任用清廉谦逊的人,龚茂良上奏推荐朱熹,一群小人趁机进谗言毁谤(朱熹)。不久,皇帝亲手写诏书给龚茂良,说“朱熹是个虚有其名的人,(任用他)恐怕败坏朝廷(的法度)”。朱熹最终没有到任。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关键实词的落实。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节选自姚莹《汤海秋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采分点:“习”“慨然”“荷”,语意通顺)
二、看词性——词类活用要关注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解决的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的落实。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有删改)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译文: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译文:
答案:(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采分点:“富殖”“潜”“赍”“南”)
(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采分点:句首补出主语,“商赀”“缀行”“窃”)
参考译文:
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后晋太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了许骧,(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的落实。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节选自《宋史·黄干传》,有删改)
(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
译文: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译文:
答案:(1)有个百岁的老婆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孙子们跟着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命备好酒肉,又用金帛酬劳他们。(采分点:“舆”“礼”“具”,“且劳以金帛”状语后置,大意对)
(2)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到来,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采分点:“霖潦”“暴”“无虞”“德”,大意对)
参考译文: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不久黄干被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边境多有警报。于是(黄干)向朝廷奏请,修筑安庆城池准备好作战或防守,没有等到回复,当天就动工兴建。城池筑成,恰逢上元日陈设、悬挂灯笼,百姓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个百岁的老婆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孙子们跟着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命备好酒肉,又用金帛酬劳他们。两年以后,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受到震动,唯独安庆安定如旧。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到来,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互相说:“不被敌寇摧残,不被洪水淹没,让你活下来的是黄老父啊。”
篇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7.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8.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重视语境
四、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i)——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1)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4)“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5)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与“拔石城”同;(6)“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②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
戴)
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义同“灭”字)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
【补充】
1.通假推断法:准确地判断通假字。
2.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五、题型归纳
9.【文言实词题】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篇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语文成绩
想要高考语文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在平时备考的时候掌握科学的备考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增补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高考语文学习分为几个板块
1,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积累。2,名言警句、优美片段、古诗词积累。3,名人故事、启发心灵的益智故事积累。4,阅读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积累。5,平时看书读报时所产生的思想火花积累。6,病句修改积累。7,文言实词积累。8,平时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积累。9,名著阅读积累。
高考语文字词学习方法
1,识记词的注音、字形、意义及生成义。
举个例子,“莽”字,注音是莽(ma?ng), 本意是一只犬钻到了草中间,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形容草木茂盛。后来,生成广大,辽阔之意。还有粗鲁,冒失之意如:~汉。
2,再看它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用字词造句。
一定要在了解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后,进行造句,恰当的把这个字词用上。
4,联词成篇。
一课的词学完了,或一单元的词学完了,把它们统统用一篇文章联结起来,而且要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如果按这个程序走一遍,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这个字词,你一定能够掌握住。但别忘了及时复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