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方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2-2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家长塑造良好形象
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自身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在家庭中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同时,家长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和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2. 家长不要居高临下
家长不应认为自己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会讲错话。家长要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如果孩子的观点正确,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语言,如说“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3. 及时鼓励和表扬
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表扬和鼓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父母之间的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4. 加强规则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要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5.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例如,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乱跑,可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无限制的选择会使孩子无法控制规则。将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6.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需要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通过理性的解释、情感的引导以及展示不同后果的方式,可以使孩子逐渐懂事起来。
7.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例如,孩子早上起得很晚,导致上学迟到。这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因为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家长可以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也能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