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会引起孩子任性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5-02-14
孩子的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对策
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任性行为的原因
幼儿的任性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 父母缺乏耐心:父母一开始可能会坚持原则,但当孩子继续任性时,父母往往觉得烦,认为“教了他也不会听”、“等他大了自然会好”,而不再坚持。然而,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父母需要坚持原则。
- 幼儿自制能力差: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 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 隔代喂养: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 转移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父母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不再坚持不合理的要求。

与任性宝宝过招
要想与任性幼儿相处,首先需要了解幼儿心理的发育。孩子2-4岁正处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会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爱说自己来而不要大人帮忙。然而,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通常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家长如果断然拒绝,反而会刺激孩子的任性行为。因此,在幼儿性格萌芽期,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教导。
与任性宝宝相处的建议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父母与任性幼儿相处:
- 明确告诉宝宝该做什么:父母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并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 三思而后罚:体罚应该是在父母再三警告之后,孩子依然任性时才可以采取的措施。体罚应该仅限于父母来执行,不可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进行。体罚应该是计划行为,而不是情绪失控的反应行为。
- 体罚的原则:体罚仅限于打小手心或小屁股一两下,拳打脚踢属于虐待。体罚应该是为了警告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
- 体罚之后要解释:体罚之后,父母应该拥抱孩子并解释他们的错误在哪里,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通过了解孩子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父母可以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