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9
在绘本工作室和父母聊天时,经常会听到爸爸妈妈们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却舍不得打孩子。然而,科学研究表明,对孩子使用暴力会对宝宝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童年不良经历越多,健康风险就越大。孩子在童年经历不良事件后,可能出现注意力障碍、行为障碍和多动症等问题。这是由于孩子因为害怕挨打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导致控制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的大脑部分受到影响。
孩子害怕挨打会引起应激反应系统的启动,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好。如果宝宝经常启动这个系统,会导致应激系统失调,进而破坏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重要组织,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邻居家的儿子因为经常被打,从初一开始就莫名其妙地发烧。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最后的诊断结果是免疫力低下。虽然没有危及生命,但孩子依然容易生病,邻居不得不专职在家照顾孩子。
打孩子除了能够让家长发泄情绪外,并没有其他好处。打孩子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长远来看并不明智。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原因来解决问题。 打孩子是一个过程:孩子犯错误—大人生气—想要制服熊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打。当家长养成这种习惯后,一旦孩子不听话,家长就想伸手打他。因此,"打"的问题出现在家长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可以选择离开是非之地,给彼此一个喘息的空间。让情绪平复后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当孩子有需求时,要及时回复。很多时候,打孩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及时回复孩子的要求。
让孩子承受"自然惩罚"的结果,而不是被家长打一顿。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不要生气逼着孩子吃,而是让孩子等到下一顿再吃。
制定家庭规则,并确保全家遵守。家庭规则不是只针对孩子一个人,而是全员遵守。这样,孩子会慢慢养成好习惯。
育儿需要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接受孩子每个阶段的变化,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通过打孩子来解决问题。育儿先育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回复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承受"自然惩罚"的结果,并制定家庭规则来引导孩子。在这条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打孩子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