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孩子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和父母经常做的这些事有关

孩子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和父母经常做的这些事有关

更新时间:2023-05-04

   为人父母,我们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担心他吃亏,另一方面又害怕养育出经不起风浪的孩子。

培养抗挫折的孩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父母有意制造的挫折。孩子只有通过探索真正的生活,才能逐渐建立起坚强的内心。

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无意的行为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脆弱。特别是以下四件事。

过度夸奖建构孩子虚假的自我认知

年轻的父母往往在上一代的打击教育中长大。有了孩子,会像补偿自己的童年一样,对孩子不吝惜地称赞。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没夸到点上。

无条件地称赞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会说“宝贝真棒! ”“你真聪明! ”这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形成了不正确、不明确的自我认识,往往一次失败,玻璃心就碎了一地。

金星在节目中分享过朋友的故事。 朋友教育时总是对孩子过度夸奖,她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你是妈妈的骄傲! ”。

有一次,孩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大赛,自信满满,但最后连优秀奖都没能拿到。

孩子受不了,说:“我不是最好的吗?为什么得不了奖? ”所以,非常生气地去找老师的理论,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粉碎。

这个故事值得父母深思。孩子需要称赞是毋庸置疑的,但称赞不仅仅是说夸奖的话。

如果不是真实的夸奖,就会给孩子灌输错误的自我认识,容易失去理智看待自己的能力,一旦受挫,就会把“失败”看得很大,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所以,过度夸奖也是有害的。

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总是言过其实,当他发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捧得越高,就摔得越惨。

所以称赞孩子时,大人们也要诚实,说出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过程,拒绝笼统、夸张的称赞。

过于敏感的应答模式,代替孩子消化了各种焦虑

许多父母对孩子安抚迅速,过度帮助和爱护,悄悄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积木倒了,在孩子放声大哭之前,我们帮他重新搭好。

孩子和伙伴吵架了,马上出面解决他的矛盾;

孩子打不开箱子,我们赶紧走过去帮忙,但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留给他……。

这种过度的关注让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也让他们不再习惯失败时的痛苦。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总是好结果。

如果孩子经历不了痛苦的感受,他们就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很多次的尝试和犯错。在这些小事中,通过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观察、选择最佳对策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可以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例如,在公园里奔跑时摔倒的孩子,就能体会到不小心导致的痛苦。过一会儿,那种感觉就消失了,可以自己爬起来继续玩了。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最终自己战胜了这种不愉快。这就是孩子在慢慢发展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这时,如果父母马上抱起孩子并马上安抚,会破坏孩子之后的感受。

如果这种迅速的帮助和回应在他整个童年时期一直持续着,长大后,当孩子遇到其他挫折,他可能无法自己成功地排解,出现我们常说的“玻璃心”。

用“代劳”的行为暗示孩子的无能

逆商理论的创始人保罗史托兹在书《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中说,逆商由Control (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 (影响度)、Endurance (持续性) 四个维度构成。

其中,最重要就是掌控感。

掌控感弱的孩子,看到问题,往往会有消极的想法,认为我这不行,那不行,这个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拥有强烈掌控感的前提是“什么事情我都可以”,也就是孩子们嘴里的“我能行”。

这种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不行”的话,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过度代理有关。

很多父母或者长辈,有时候舍不得让孩子尝试真实的生活,孩子能做的不能做的都帮他做了。只要有大人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概率也随着减少,孩子就没有机会经历成长中的挫折体验,习惯了依赖,也会越来越脆弱。

过度代理的替补台词是:“你自己做不了,没有我们,你不行”。最终被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如果有一天孩子自己需要面对难题,他会手足无措。

生活中的琐事,其实是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系鞋带、打扫卫生、学做饭、自己上学……这些小挑战,是难得的体验,父母不是放手让孩子去做,而不是包办一切。

    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让孩子失去了看待输赢的平常心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2012年,他曾参与过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做“影响一代人”。

“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说:“体育教会孩子们怎么赢”

“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情都可以教孩子们怎么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是:“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输。”

这是中国人缺少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强调最多的是成功。例如,比赛赢了多风光,考试第一名有什么奖励。很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从中可以认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积累人生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败不就是财富吗?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我们和孩子谈失败、谈困难,实际上是为了把这些东西作为孩子成长的垫脚石,而不是拦路虎。

良好的教育要教会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不要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不要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束缚,能够理性看清事实本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是孩子内心强大的表现,也是孩子未来取胜的关键。

相关文章
  1. 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怎么办?
  2. 孩子接受不了批评挫折怎么办
  3. 孩子受不了挫折的“病因”之三
  4. 孩子受不了挫折的“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