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每次吼完孩子,都特想买后悔药”:学会这5招,做个淡定妈

“每次吼完孩子,都特想买后悔药”:学会这5招,做个淡定妈

更新时间:2019-06-17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妈妈的来信。这位朋友说在发这条微信之前,又忍无可忍揍了儿子。

“打的时候是真用了力气的,心疼的时候也是真心心疼特别后悔的。”

将近三岁半的儿子,各种调皮捣蛋:要出门了赖皮磨蹭不穿衣服,要睡觉了磨磨唧唧不上床,站不好好站坐不好好坐,总是忍不住动手去搞点破坏。

妈妈的耐心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点消耗掉,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每天都要吼几次”,因为“温柔一点儿、轻声一点根本不管用”。

“不知不觉中,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这样。真心不是熊家长,却养成了‘熊孩子’……

我是不是应该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错误视而不见轻描淡写?还是应该继续教育?”

吼孩子≠坏妈妈

吼完孩子就后悔,这样纠结自责的心情,很多妈妈都曾经有过。

在妈妈交流群里,曾有个妈妈发了句:

“第一次忍不住吼了女儿,女儿掉眼泪了,把她哄睡,我自己躲在卫生间里哭了半天。

一句话,引发了几十个妈妈的留言,这些留言所表达的情绪,多是妈妈们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愧疚。

同样身为妈妈,这样的愧疚,是感同身受的。

我自己带孩子时,也曾为我这边手忙脚乱恨不得有分身术,他在那边“作天作地”而开吼过。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他大概两岁时,还不能控制大小便但对白天戴尿不湿很抗拒,刚刚给他换下来尿湿的裤子去阳台取洗好的衣服。

前后不过几十秒时间,出来就看到他拿着爸爸忘记盖盖子的水杯,往自己头上倒水,一边倒一边奶声奶气地说:洗澡,洗澡……

想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给他擦干身上、找干净的衣服换上、拖地板、洗衣服,我就气不打一处出。

没忍住吼了他,但没几分钟,我就开始后悔。

他不是有意的,只是模仿洗澡的动作,只是我没有跟他强调卫生间才是玩水的地方,借着这个机会强化“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才“收益”更大啊!

你看,在“吼完孩子就后悔”这条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妈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因为你吼了孩子,就你是个坏妈妈,只要你吼完孩子后有冷静、反思、道歉、梳理自我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会失控发火?

这是每次我们冲孩子发火冷静下来后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

是孩子的行为确实触犯了规则底线,还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的预期。

比如我刚刚说的自己的例子,就是孩子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并且给我带来了一系列麻烦。这时候,孩子的试错,只是他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我对他发飙,吓懵了的他表面上可能听话了,看上去效果立杆见影。而这种“有用”的后果,是他怕我而不是明白事情如何做才对,更严重一点的可能是以后他有了新想法,尝试的意愿大大降低了。

心理学上有个关于情绪的故事——“踢猫效应”。

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把淘气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恼怒地踢了身边打滚的猫,猫跑到街上,冲撞了一辆卡车,撞上了路边的孩子。

这个故事就是,也就是坏情绪的互相传染。

当我们带着负面情绪去和孩子相处,孩子非但不能明白道理,也许还接收了“以暴制暴”。

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冲孩子发火,也是因为“踢猫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工作太忙、加班很累、身体不舒服、和伴侣吵架等等状态下,发火的阀值非常低,很容易被一点点不顺心的事而口出恶言。

而没有学会“察颜观色”的孩子,往往就是我们坏脾气的承担者。

有个朋友,特别温柔的妈,不止一次跟我说“这辈子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不吼女儿”。

有次我们约会,她带娃一起跟我边吃边聊,中间她五岁的女儿三番五次弄撒番茄汁,朋友不得不经常中止我们的聊天,去帮她打扫“战场”。

朋友的温言软语,在女儿把酱汁撒在白裙子上时戛然而止,突然暴发出让我和周围人都震惊的吼声:

“你就不能老老实实坐着吗!都大班了吃个饭还把衣服弄脏,你丢不丢人!”

小姑娘的眼圈一红,开始噼里啪啦地掉眼泪。

在这个事件里,我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老是故意制造混乱引起妈妈的注意——妈妈出差一周刚回来两天,她还没跟妈妈腻歪够呢!

朋友当时虽然提前给孩子打了预防针,但高估了5岁孩子的自控力,生气发火时还进行了人身攻击:即使孩子弄撒100次食物,也和丢人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用情绪代替道理,是一种“本能”,多数情况下能快刀斩乱麻,却不能让孩子从中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

妈妈的脾气,从来不是用来消灭的。

在“吼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忍住不发火”,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这几件事: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的智力、体能、自制力都无法跟成人相比,我们有时候都忍不住刷手机,要求几岁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塑造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允许“孩子只是孩子”,不要求事事完美,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相信孩子自带成长的力量,在孩子的天性与“守规矩”之间找到平衡。

学会适时离开“战场”

有天晚上我赶稿子,儿子不停来捣乱,拿玩具让我帮他拼、拿绘本过来让我给他讲,一会“妈妈,我的XX找不到了”、一会干脆把小汽车放在我的键盘上。

再三解释都没有效果时,内心的小火苗苗蹭蹭直蹿,在发火的临界点,我跑到卫生间去“降温”。

我正随手翻书,突然听到他在卫生间门口小声嘀咕:“早晨说好了放学回来一起拆快递,妈妈都忘了,大人就可以说话不算话吗?”

我这才想起来答应他晚上跟他一直拆新书,忙起来完全忘了——原来不是孩子不讲道理,明明是自己食言了啊!他所做所为,不过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

当咱们忍无可忍、一触即发时,离开“战场”让自己冷静几分钟,心平气和地想一想:

孩子为什么会作?

是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开心?

还是因为体力、体能做不到某件事而恼火?

或者他只是希望用破坏性行为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

孩子的智力、体能、自制力都无法跟成人相比,我们有时候都忍不住刷手机,要求几岁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这个“冷静空白期”,给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一个缓冲,更容易找到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方案。

试试用鼓励代替批判

朋友家客厅墙上挂着一个纸板,贴了好多小贴纸,一问,那是她给5岁儿子准备的“鼓励墙”。

朋友家的儿子,曾是那种隔三差五就逼得老母亲使出狮吼功的淘气包,每每以“娘吼娃哭”的结局收场,朋友都身心俱疲。

某次,她参观幼儿园时受启发,她也在家里弄了个“鼓励墙”。

儿子做一件值得表扬的事,就贴一张贴子;有故意捣乱、公共场合不遵守规则等表现,就摘掉一张贴纸;5张贴纸可以兑换一件礼物,礼物可以是一个新玩具、一本新书、去一次游乐场。

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好胜心,他每天会认真数贴纸。随着得到的鼓励越来越多,自控力也越来越强,现在和妈妈已经基本吵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试着把指责和威胁的话,如“你怎么总是这样”、“你再这样我就发火了”、“你是不是要气死我”,改成“如果你可以这样就好了”、“你这样做我们会很高兴”、“你这样做我很难过”……

正向的语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陪伴孩子时“情绪清零”

如果某一天,自己心情很差、状态不好、身体不舒服,可以跟孩子直接说明情况,并让其他家庭成员代为陪伴。

亲子陪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质量的高低。24小时亲力亲为但心不在焉的陪着,都不如1个小时全心全意、极度放松的陪伴。

及时认错

这几天,朋友6岁的女儿每天都要穿一双红色鞋子上幼儿园,弄脏了也不让换,并且告诉妈妈“是老师让穿的”。

周五时,看鞋子太脏了,朋友晚上给她刷干净,第二天早上没干。结果她闺女作天作地,坚持“没有那双鞋就不去幼儿园”。

眼看要迟到,朋友直接把湿鞋甩在了孩子面前:“穿,穿,穿,有能耐你一辈子别换!”

到了幼儿园一看,发现幼儿园好几个小朋友都穿着红色鞋子——她们几个小女生在排练六一节目,老师说最好穿统一的红鞋,但没有在家长群通知。

孩子没错,错的是妈妈。

朋友很后悔,把女儿拉到一边向她道歉:“妈妈错怪了你,更不该跟你发脾气,宝贝对不起。”

我问:“闺女原谅你了吗??

她笑了笑说:“当时没有,晚上放学时偷偷告诉我‘我已经不生气了,谁让你是我妈妈呢’。”

因为自己的情绪伤害到孩子,真诚地告诉他们“妈妈不应该冲你大喊大叫”、“你做得不对,但妈妈发火也是错的”非常必要。

含混过去或“这件事愧疚那件事补偿”的方式都不能让孩子get到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也许,看完上面这么多文字,你还是会说:“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忍不住这脾气”;或者,还是会在下一秒被娃气到精神崩溃。

完全杜绝情绪,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不可能。但咱们的温柔会传染给孩子,愤怒也一样会跟孩子如影随形。

所以,如果我们多一分耐心、细心与用心,孩子就少接触一些因情绪失控带来的不良后果。当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

相关文章
  1.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的技巧
  2. 教育孩子除了唠叨 还要学会沉默
  3. 家长如何学会倾听孩子心声情绪
  4. 关键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的沟通技巧
  5. 学会倾听 尊重孩子沉默的权利
  6. 学会倾听耐心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