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和看法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和看法

更新时间:2015-07-11 吴教员

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近半年,深深感觉到这门学科的深奥。站在教学的角度,它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学生群体;站在学科的角度,它还包括与教学中各个环节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站在工作的角度,我认为它是一项兼具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光荣事业。
然而正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复杂与深奥,我也有许多困惑。


一: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操作过程,其理论研究和方法指导,怎样在实践中保持有效性和实用性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真正的课堂上作用几何?虽然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经过严格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培训,也需要取得高质量的资格证才能上岗,但在课堂上学习的那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如何应用到教学中?面对一群具有多元背景和独立思考精神、又问题多多的学生,理论知识能派上用场吗?手忙脚乱的时候,又如何按照设计好的思路继续教学呢?比如从古至今的不同教学流派,论述起来似乎各有所长,不尽相同,但在实际教学中能把那些方法分开吗?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 自觉实践法、交际法等等,这些理论的方法流派在课堂上是否还会泾渭分明?难道要严格规定一节课中的教学要素比例?我认为没有一个方法能独立产生作用,或许最好的方法应是“混合法”,即博采众长,多管齐下。


二: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研究为主还是教学为主?


恕我直言,当下许多“文化名人”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职务,他们确实有实力,也有成就,在专业领域是一把好手,但往往忙于理论的研究和推出,一本本地出书,一场场地演讲,真正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我认为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是分不开的,但人有专攻,想要二者兼顾,既当专家学者又做教学好手,这是很难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前几天的文学史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集采访余秋雨老师的《艺术人生》,这位文化界名人、作家、行者、商人,谈到自己在做上戏院长的那段时间完全不做文章不研究学术,用的形容词竟然是“很开心”,连主持人都惊讶了,这样一个有名的学者,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建树,于情于理都不该完全抛弃本职,将角色转换得这么彻底。然而余秋雨老师很诚恳地说,他不是能够一心二用的人,一个时期只能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就做好。我很赞同这句话,无论智者愚人,面对任何一项事业都应该存有敬畏之心,以谦卑谨慎的心态,认真对待。或者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根本原因就在此。整天忙得没有空见学生的老师,即使满腹经纶名动天下,依然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提出这个问题,也和中国目前的国情有关,在当前制度下,老师们的“学术成果”成了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和太多利益直接挂钩,导致许多老师忙于发表论文、申请研究成果,在教学方面却没有足够的反思和提高(据我了解,在国外,学者们往往并不屑于除了教师之外的其他头衔,不像中国教师这样热衷于政治或商业,许多“有个性”的教师会直接拒绝领导升官加爵的好意,心满意足地做一名小小教书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名教师怎样区别追求名利(也许也是很无奈地,为了自身地位和经济利益)和真正奉献于教学本身?研究的目的到底是发表还是应用?显然这是不能模糊处理的,因为动机不同,方向和效果也不同。尤其当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还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可挖掘的点比较多,为了研究而研究的人也多,并不见得就是教学本身(指实践环节)的进步发展。


三:语言的变化


季羡林老先生在一篇关于语言教学的文章中谈到,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主流、社会事件和现象都影响着一门语言的发展,教授外语的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所教语言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外汉语教学是教育事业,也是一项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事业,所以我认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汉语变化、具备一定国学知识,还应该基本了解不同外语的变化,甚至外国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时局,这样既有助于教学本身的进步,也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文化的传播。



相关标签: 汉语
相关文章
  1. 摆脱汉语思维束缚 纠正英语表达中常见错误用法
  2. 搞定汉语文血肉的精华--成语--初中生、高中生语文学习方法之三
  3. 教育现状:大学生热捧英语冷落汉语
  4. 汉语前途引人忧 再谈自主招生去语文化
  5.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汉语文
  6. 29国中学生快乐比拼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