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作文训练命题和作文考核命题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作文训练命题和作文考核命题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4-08-31 李教员

一、作文训练和作文考核的区别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去理解,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写作过程:1、写作前,“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3、写作达到的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第二个维度,是训练作文和考核作文,训练作文“4、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6、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7、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而考核作文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杂志网,合理安排结构。”“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不管新课标的确立者是否有这个主观要求,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作文训练和最终达到的成果呈现是两码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区别它们:


  (一)文体的区别
   在新课标中出现的写作理论类文本,是不可能在考核作文中出现的。说得实在些,就是高考中,很多新课标的要求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那它有没有实际的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却和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作文训练和作文考核是不同的两件事,作文训练的最终结果也未必是作文考核。


  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功利性是很严重的,它把作文考核作为了作文教学的标准,无形中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置于脑后。把高考作为了最终标准,所以,出现上了大学不会写论文,工作后不会写报告等等现象。我们把这样的事情归结为“高分低能”,其实是老师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才是罪魁祸首。平时的作文训练只训练高考考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做其它的就是不务正业似的。


  (二)命题的区别
  在新课标中,“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是其中的一项。这样的要求无非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他们的眼界,让写作内容更加的多样化。殊不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文体意识,为了提高每一次的作文效率,甚至,老师会在每周的自由作文,或者叫随笔中也规定作文题。


  除此之外,作文命题在平时的训练和考核中的确应该要区别开来。作文考核是综合性的,它的命题应该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性别的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过于情感细腻的题目对男生是不公平的,过于城市化的题目对农村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如2009年江苏省的高考题《品味时尚》,对很多来自农村,一心要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然而平时的作文训练,应该秉承一定的序列性,在步步为营中,打好学生的作文基础,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内容可以是丰富的,思想也可以是争议的。不同的声音才可能脱颖而出。


  二、作文训练命题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创作需要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作家或一般人的写作心理可以这样来表示:材料——认识——文章”[i]。所以作家的创作是建立在亲身看或听的基础上,是丰富人生经历的积淀,是生活体验的再加工创造。高中学生则不是这样。如果要把学生写作和作家创作相提并论杂志网,无疑是很可笑的。相信每个语文老师都曾遇到这样的状况,作文课时,学生哀号一片,写作文是天下第一大难事。无论你如何诱导,学生毫无动笔的意思,或者当你批评学生没有认真来对待作文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这个作文题不会写,没话写,或者更直接地回答你“没劲”。这个时候,老师就相当苦恼,作文题明明范围广,能够体现德育、人文精神,为什么就没话写呢。


  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我们老师却一直要求在文中讲出真情实感,这岂不是很可笑?作文题和学生写作心理脱轨的想象太普遍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写作心理是“定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ii]。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会考虑学生是否有写作的欲望,是否对这个作文题有深切的感受,是否有素材可以进入文章。所以,从写作心理来说,学生是被动接受写作,被要求写作,而不是主观愿意写作。从心理学上来说,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过程。


  被动接受的结果,就是作文本上的是学生揣摩老师的心理写出的应景文章。“只有日记才表达了心声”,学生如是说。的确,日记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其中没有被要求的成分,只有主观愿意。所以,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日记写得好,作文写不好的,大有人在。也有一些,把作文当日记来写。


  其次,如果在学生被动接受写作要求的时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对写作的恐惧化为兴趣,那自然就减少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难度。而这就建立在教师高超的引导技巧,和教学魅力,这不是我讨论的问题。就此带过。


  最后,就是作文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作文题如果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那么一切问题才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它能让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不讨厌作文,让愿意写作的同学,更有兴趣和成就感。


  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作文题,该怎样来命题。虽然每个学生个体不一样,可也具有普遍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的难度。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分析,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题目能引起学生征服它的欲望,成功感是学习无尽的动力,有了成功的可能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而过于简单的题目会被学生唾弃,他们即使未必能把简单的题目写好杂志网,但也不愿意被小瞧。


   例如:《诚信》这个题目中要学生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很低的,对诚信,相信没有一个高中生会说他不知道,那么既然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诚信教育了吗?也不是,诚信是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的一种品质,可正在于它耳熟能详,外延过于宽泛,内涵过于单一,学生会产生认识流于表面的现象。所以,这个题目是低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除非教师在其中挖掘出一定的深度,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出题的过程中就要改变出题的方法,可以换个方式,用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也用更现实的例子来触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材料中总结观点,让学生在思考作文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诚信的观点,同时有了更深层次、更感性的把握。无形中这增加了作文的难度,它需要学生先总结观点,后作文。

  而今年非常流行的高考中的命题作文,我认为在平时作文训练中不要经常使用,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过于直白的题目,固然更能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不利于写作兴趣的培养。


  (二)题目的内容。社会生活丰富多采,可学生的生活三点一线,是十分单调的。他们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十几年的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生活很幸福,几乎没有挫折,仅有的就是考试失利等等,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很多孩子阅读经验也不够,不能通过阅读间接地了解社会。他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理解和被理解,而除了课堂他们可以接触社会的途径少而又少,而仅有的途径往往又是歧途,比如不健康的书籍,玄幻、言情等充斥在生活中,比如网络,庞杂纷乱,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为什么我们把学生推向这些途径,而在课堂上道貌岸然,为什么不在课堂上正面引导,把学生从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诡异虚妄的玄幻小说拉回课堂,在作文中写下他们的愿望,写下他们的心声。


  例如:《我最爱的——》就是很好的题目。与其让他们把爱挂在嘴边,不如让他们写下来,老师从中引导,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并把他们肤浅地对爱的理解提高一个等级。也许在习作中有不符合正统规范的主题杂志网,没关系,老师就是很好的引导者。


  学生都很喜欢流行音乐,《一首歌》这个题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感,一下子拉近了文题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虽然这个题目很贴近生活,因为内容太过宽泛,缺乏指向性,就容易让学生的作文流于平庸和肤浅,写对于一首流行歌曲或歌手的喜爱。这个题目是台湾国中学科中心高中职写作学习网站的线上征文评比作文,它有引导,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一首歌关乎记忆,也关乎流行;关乎集体的大我,时代的风云,文化的累积;也关乎私密的小我,生活的当下,情感的告白……是否有‘一首歌’,或激发你的梦想,或宽慰你的心情,或追忆你的旧梦,或引动你的灵魂……请就个人的经验,写下所思所感,记叙、抒情,议论皆可,文长500字以上,题目请自订。”这个引导把这个题目的内涵深化了

相关文章
  1. “三三制”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准确切入之标杆
  2.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名师教你五大技巧
  3. 2010年高考作文六十天备考要点及审题训练
  4.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突破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
  5. 名师指导高考作文:用15分钟审题构思
  6. 高考作文备考:加强审题写出自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