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小桔灯》说课稿

《小桔灯》说课稿

更新时间:2008-05-26


《小桔灯》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的一篇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文学精品。文章写的是抗战后,发生在重庆郊外极为平常的一件生活小事:“我”去访友,与一个上山打电话的贫苦的小姑娘邂逅相遇。这女孩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遭特务殴打而卧病在床。“我”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桔灯送“我”。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塑造了一位虽处在艰难处境中,却具有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小姑娘形象。显然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小姑娘,小说主要通过极富特征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这个形象,把一个贫穷而早当家的孩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编者把《小桔灯》编入初中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的人物描写(一)”中,旨在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外貌描写和行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虽然在第一册中也接触过长篇小说《西游记》的节选《龙宫索宝》,但主要是学习领会“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所以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以刻画人物为主要手段的文学形式——小说,也是初中教材中设置的三个小说单元中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所以,学生学好本单元,将为第三册第二单元“小说中的人物(二)”及第四册教材中的“小说的环境描写和情节线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外貌描写和行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第二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描写人物外貌、行动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和一颗纯洁、美好的心。

根据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描写人物外貌、行动的语言中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教材实际及初一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及文中一些含蓄语句的意义。

作为一篇阅读训练的课文,教学上最关键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会变成“训兽式”的活动。因此,本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探讨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在教学设计上,要讲究整体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实现内容上的综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则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能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当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后,就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及写法上进行多角度地质疑,如:十二年过去了,为什么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小桔灯朦胧的光为什么给了我无限光明等等。

(2)阅读探讨,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她特有的清丽细腻的文笔对小姑娘的富有特征的外貌、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揭示了小姑娘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小姑娘淳朴美丽的心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则是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关键。

阅读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姑娘外貌的语句中,如“苍白”、“冻得发紫”、“破旧”、“光脚”等词里体会到小姑娘的饥寒、穷困、凄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小姑娘在不同地点所作的不同动作,对表现其人物形象的作用。如:在村公所,打电话时的“挪动”、“登上”、“爬下”、“缩”等一系列困难的动作,就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姑娘”在困境中勇于承担重担,并且镇定从容的神态。而“……登、登、登地下楼去了”这匆忙的动作又体现了“小姑娘”要照顾生病母亲的急切心情。而在小姑娘的家中,“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递”等一系列动作,小姑娘把桔瓣送给了妈妈,又做小桔灯送给客人,这又体现了她的心灵手巧和对别人的体贴与关心。就在“小姑娘”的家门口,作者用“画”、“按”这样两个带有孩童稚气的动作表达了“小姑娘”的坚定信念。至此,一位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跃然于文字之中。这一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读、悟、议,从这些外貌、动作中获得信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人物的行动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学并分组讨论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对刻画小姑娘形象的作用。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例如:小姑娘对我说话时出现的两个“安慰”,“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中的两个“好”的意义等等。

另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除了分析小姑娘的形象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分析王春林的形象及谈谈对“我”的看法,以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在困境中能够做到镇定、勇敢、乐观的原因。而在谈对“我”的看法时,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依据,并加以总结,从而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

(3)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含蓄美。

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这就是文章含蓄深刻之所在。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黑暗潮湿”、“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是社会环境。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描写天色及环境的句子和描写小桔灯的句子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天色(阴沉、黑暗、浓雾笼罩)等的描写是为了暗示社会的黑暗,而小桔灯(朦胧的桔红的光)的描写则是为了象征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正像冰心先生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小桔灯的‘朦胧的桔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这样,物与人,小桔灯与小姑娘交织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4)课外延伸,提高感知小说语言的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微型小说《播种》,并解答文后的问题。这样向课外延伸,能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感知小说语言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作点拨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及提高阅读小说、欣赏小说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小说要点,理解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拟设计如下板书,随着教学进程逐一展示:

小桔灯

冰心

镇定

人物: 小姑娘—>_勇敢à鼓舞人心

乐观

小桔灯à朦胧à冲破黑暗

情节:上山打电话à在家里照顾妈妈à做灯送客人

环境:黑暗

1f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