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28

亲爱的老师们,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课堂?讲到"爱国情怀",学生眼神飘忽;说到"法律条文",教室里一片哈欠连天。道德与法治课,本该是塑造价值观的黄金时段,却常沦为"满堂灌"的苦差事。但别急,我教了初中道法,今天分享的5个方法,全是踩过坑后提炼的"救命稻草"——学生主动抢着问"老师,下节课讲啥?"。
这些是真实课堂里"活"起来的密码。
上周教《孝亲敬老》时,我压根没提"传统美德",而是讲了班上小宇的故事:他每天放学先给瘫痪的奶奶洗脚,还画了张"感恩卡"贴在冰箱上。学生突然安静了,小丽举手问:"老师,我奶奶腿疼,我能做啥?"课后,全班自发组织了"给爷爷奶奶写封信"活动。
为什么有效?
学生认知有限,抽象概念像天书。但小宇的故事,就在他们身边。我常提醒自己:多读《人民日报》教育版,多看本地新闻。比如讲"科技强国",用"神舟十九号"发射新闻;讲"校园安全",用最近的"校园欺凌事件"案例。生活是课堂的源头活水。
别等"大事件",从食堂阿姨的笑脸、课间同学的争执里,就能挖出教学金矿。
七年级学生,见过的世面有限。讲"环境保护"时,光说"绿水青山",他们可能觉得就是"公园拍照"。去年我用了一段北京雾霾的航拍视频,配上《黄河大合唱》的变奏版背景音乐。画面里,能见度不足50米的街道,学生倒吸冷气:"原来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么脏!"课后,他们自发在班级群发环保倡议书。
关键不是放视频,是"造场子":
- 选材要精准:讲"公民权利",用《民法典》动画短片(不是杂乱的新闻集锦);
- 加入互动:放完视频,立刻问"如果这是你家小区,你会怎么做?";
- 用"小道具":比如讲"交通规则",用手机现场查实时路况图。
多媒体是缩短距离的桥。当学生觉得"这事儿就在我眼前",他们自然会追问"为什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很多老师只会问"宪法是什么?"——这等于在问"水是什么?"。我教《网络文明》时,抛出问题:"为什么有人刷短视频到凌晨?"学生炸锅了:"因为上瘾!""因为没意思!"我追问:"如果没人管,手机会变成啥?"他们自己答出:"会让人不看人、不说话!"
提问的黄金法则:
1. 小处着手:从"教室里的小矛盾"切入(比如"为什么值日生总迟到?");
2. 大处着眼:连到"社会和谐"("如果人人都这样,社区会怎样?");
3. 允许犯错:学生说"怕罚款",不否定,而是问"罚款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别怕课堂"乱",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是高效课堂的开始。当学生从"老师说啥"变成"我想说啥",课堂就活了。
学生最怕背诵,我教完"宪法原则",从不让他们抄写。上周用"知识树"游戏:全班分组,画一棵树——主干是"宪法地位",树枝是"基本原则",叶子贴上"具体案例"(如"小明被校园欺凌,宪法保护他")。小胖边画边说:"原来宪法不是冷冰冰的字,它管着我们每天的事!"
实操三招,学生直呼"上头":
- 填空竞赛:把"公民义务"挖空,"我有______的义务",限时抢答,输的唱《我和我的祖国》;
- 思维导图:用"幕布"APP生成,课后发班级群,学生互相补充;
- 5分钟复盘:每节课最后留5分钟,学生口头说"今天最想记住的1点"。
效果:学生说"原来背书不是折磨,是整理自己的小宇宙"。知识是长在心里。
提高效率不是"多讲两分钟",而是"少讲一分钟,多活一分钟"。我坚持每周写教学日记:
- "上周讲'时事',学生没共鸣,因为案例太远" → 本周改成"用手机查本地新闻,现场讨论";
- "学生对'法律条文'没兴趣" → 下次用"校园小法庭"角色扮演。
给老师的行动清单:
1. 每天10分钟:读《中国教育报》教育新闻,存进手机备忘录;
2. 每周1次:试用1个新方法(比如今天用故事导入,明天用填空法);
3. 课后1问:"今天学生眼里有光吗?"(有,就坚持;没有,就调整)。
道德与法治课是"点火"。当学生主动说"老师,这课有意思",当他们课后问"下次讲啥",你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别再让"道法"变成"说教"——用这些接地气的方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他们成长的微光。
老师们,别等"完美时机"。下节课,就从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个问题开始。你是在点燃一群人的未来。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那火,就藏在你今天的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