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22

还在为政治考试头疼?尤其是“多变的价格”这一章,概念多、易混淆,背了又忘?别急,今天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你把核心知识点掰开揉碎,直接用在考试和生活中。学透了,分数轻松提上去!
一、供求关系:价格的“晴雨表”,生活处处见
先看个真实场景:春节前,高铁票一票难求,价格翻倍;但过了春节,票务平台价格直接腰斩。为啥?需求大、供给少,供不应求,价格就涨;需求小、供给多,供过于求,价格就跌。政治课上叫“卖方市场”(卖家占优势,价格高)和“买方市场”(买家占优势,价格低)。
考试常考:某地蔬菜滞销,价格大跌,原因是什么?答案:供过于求。再比如,新款手机刚上市时,抢购价高,但半年后库存多,价格就降了——这就是供求在“说话”。价格由供需博弈决定。下次看到商品涨价,先问自己:是需求猛增,还是供给断了?
二、价格与价值:别被表象忽悠,价值才是根
价格和价值啥关系?简单说: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比如,一块普通手表,制造它需要5小时劳动,价值就低,价格也低;但一块名表,制造需20小时劳动,价值高,价格就贵。
但价格会波动:黄金价值高,但市场恐慌时价格暴涨,这说明价格受供求影响,但最终由价值决定。考试常考:同样款式手机,品牌A卖3000元,品牌B卖5000元,原因是什么?答:价值不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下文详解)。别被促销价骗了!价值是价格的本质。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的“隐形尺子”,效率定价值
关键来了: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举个栗子:
- 小明做一件T恤,用了2小时(个别劳动时间);
- 小红用了3小时;
- 但社会平均需要2.5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那么,这件T恤的价值量,就按2.5小时算,不是按小明的2小时。
公式: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LaTeX表示:
\[ \text{单位商品价值量} \propto \frac{1}{\text{社会劳动生产率}} \]
为啥重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下降。比如,手机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价格就便宜了——所以iPhone 15比iPhone 8便宜不少,不是因为品牌变弱,而是效率提高了。
考试高频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单位商品价值量怎么变?答:下降20%(成反比)。价值由社会平均效率决定。
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你的学习启示,效率就是分数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就能在竞争中占优。具体:企业用更少时间生产商品,但按社会平均价格卖,赚更多。比如,工厂A用1小时生产1件衣服,社会平均需2小时,它按2小时价值卖,利润更高。
类比到你: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 你复习政治,用高效方法1小时掌握10个知识点,别人用2小时才搞懂。考试时,你用更少时间答完题,还能检查,分数自然高。
- 为啥?因为你“个别劳动时间”(学习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学习时间)。
实操技巧:3招提升学习效率
1. 思维导图代替死记:政治知识点乱,画个脑图串联起来。比如“价格影响因素”:供求→价格,价值→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比背书快30%。
2. 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关手机,只学政治;休息5分钟。一天4个番茄钟,比漫无目的学2小时更有效。
3. 多问“为什么”:学“供不应求涨价”时,问“为啥春节火车票贵?因为需求暴增+运力有限”。想通了,知识点就扎根了。
五、考试实战:高频题型秒解
考试最爱考这些,直接套用:
- 情景题:某地棉花丰收,价格下跌。原因?答:供过于求。
- 计算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单位商品价值量变化?答:下降33.3%(因成反比:1/1.5≈0.667,下降33.3%)。
- 辨析题:有人说“价格由市场随意定,和价值无关”。对吗?答:错。价格受供求影响,但最终由价值决定。
六、学生案例:小明的逆袭
小明高一政治考60分,总被“价格”章节拖后腿。他试了3招:
1. 用手机拍下生活中的价格波动(如奶茶周末贵、工作日便宜),对应“供求关系”;
2. 画思维导图,把“价值决定价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串起来;
3. 用番茄钟学1小时,专注搞懂一个点。
结果:月考政治92分!他说:“原来政治不难,就是把概念和生活连起来。”
三句话记牢,考试不慌
1.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涨(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跌(买方市场)。
2.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基础,价格是表现。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效率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价值低。
政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规律。下次看到商品涨价,别懵,想想“供求”;看到品牌价差,想想“价值”。把这些点用在学习上,效率翻倍,分数自然上。别等考试了,现在就开始用!你就是“价格波动”的小专家,考试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