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7

吴奕萱的演讲稿,像很多小学生写的自我介绍一样,干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藏着真实的成长痕迹。她提到画画得奖、打羽毛球和姐妹一起笑、听流行音乐放松、和朋友逛书店——这些不是作文模板里的“好词好句”,而是她每天真实的生活片段。而这些片段,恰恰是孩子学习能力真正生长的地方。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写不好作文,是因为词汇量不够,句式不高级。于是买作文书、报写作班、背范文。但真正决定孩子表达能力的,不是背了多少好句子,而是他有没有过足够多的、值得说的经历。
吴奕萱说“我画得可好了,老师和朋友都夸我”。这句话背后,是她反复画、被看到、被认可的过程。这种正向反馈,比任何“描写生动”的技巧都更有力。孩子不是不会写,而是没东西可写。当一个孩子每天有真实的情绪、有具体的互动、有小小的成就感,他自然会有话想说。
学习不是坐在桌前写作文,而是从打羽毛球时的配合、逛书店时的挑选、听歌时的哼唱里,一点点积累对世界的理解。这些都不是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却是语言能力真正的土壤。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英语不好,怕将来出国旅游说不了话。吴奕萱说:“我喜欢英语,希望有一天能去世界各地旅行。”这句话没有背过多少单词,也没有练过多少口语,但它有动机。动机比词汇量更重要。孩子不是因为“要考高分”才学英语,而是因为“想去看看”,才愿意去听、去记、去尝试。
我们常把学习等同于做题、背诵、刷卷。但真正能让孩子持续投入的,是兴趣驱动的微小行动。比如,她和朋友一起去书店,不是为了买教辅,而是为了翻漫画、看绘本、挑自己喜欢的书。这种自主选择,远比家长逼着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更有效。
孩子写不好作文,不是语言能力差,而是生活经验太单薄。如果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写作业、上补习班,周末被安排学钢琴、学奥数,他哪来的故事可讲?哪来的情绪可表达?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我们不必逼孩子写“感人至深”的文章,但可以帮他们积累“值得写”的时刻。比如:
- 和弟弟妹妹一起打羽毛球,赢了几次?输了怎么笑的?
- 今天在超市看到什么新口味的零食?为什么想买?
- 最近听的一首歌,哪句歌词让你停下了脚步?
- 和朋友吵架了,后来怎么和好的?
这些都不是考试要考的,但它们是孩子思维和语言的原材料。写作文,本质上是把心里的图景,用文字重新排列一遍。没有图景,再好的修辞也是空壳。
吴奕萱的作文里,没有“我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也没有“我要为祖国做贡献”。她只说“我想去世界各地旅行”。这很普通,但很真实。真实,才有力量。
我们常以为,好作文要宏大、要深刻。其实,能写出“和姐姐打羽毛球很开心”的孩子,比那些堆砌“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孩子,更具备写作的潜力。因为前者有感受,后者只是复述。
家长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语法错误,也不是替他改句子,而是多问一句:“今天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的事?”“你和朋友聊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那首歌?”
这些问题,比任何写作技巧都重要。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作文,他需要被听见。
当一个孩子说“我画得好”,你回应的是“真棒”,而不是“你画的是什么?能不能再画得更像一点?”——这种回应,会让他愿意继续表达。
当一个孩子说“我和朋友去书店了”,你回应的是“你们看了什么书?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封面?”——这种对话,会让他开始观察、思考、组织语言。
写作能力,是对话的副产品。
我们总想教孩子怎么写,却忘了先教他们怎么活。
吴奕萱的作文,只有短短几百字。但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标准答案的复刻机,而是帮他把日常的光,变成文字的火。
孩子不需要更多范文,他需要更多真实的生活。
你不需要逼他写一篇满分作文。
你只需要陪他,多走一次书店,多打一场羽毛球,多听一首歌,多说一句:“然后呢?”
当孩子的生活里有了足够的细节、情绪和互动,作文,自然会来。
它不会是完美的,但会是真实的。
而真实,永远比漂亮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