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石榴怎么长?孩子写作文不卡壳,从一棵树开始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石榴怎么长?孩子写作文不卡壳,从一棵树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01

秋天的街角,水果摊上摆着一筐筐石榴,皮红得发亮,裂开的口子露出里面一粒粒晶莹的籽。孩子伸手摸一摸,问:“妈妈,它怎么长出来的?”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说起“苹果”“香蕉”很自然,可一说到“石榴怎么开花、怎么结果”,就卡住了。不是孩子不认真,是课本里那些描写,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季老师教《石榴》这篇课文时,没让学生背“拟人”“排比”这些词,也没让学生抄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她让学生先看窗外的树,再翻开书,读那一句:“石榴花一朵朵,密密地开在枝头,越开越盛。”

学生读着读着,有人举手:“老师,我家楼下的石榴树,去年花开的时候,蜜蜂嗡嗡地围着转,我都不敢靠近。”

另一个孩子接话:“我奶奶说,石榴开花的时候,夏天最热,但它不怕,越晒越红。”

这不是背课文,这是把文字变回了生活。

语文不是背词典。孩子需要的,不是“优美词句”的清单,而是能和自己经验连起来的句子。

《石榴》这篇课文,好在它不讲道理,只讲变化。

春天,枝条抽出来,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长出来。

夏天,花开了,红的、白的,挤在枝头。

秋天,果子鼓起来,皮裂了,籽像一颗颗小玛瑙。

没有“象征意义”,没有“中心思想”,就只是树怎么活。

老师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不急着解释,让学生自己找:

哪些词让你觉得花在跳舞?

哪个句子让你闻到了酸甜味?

“密”是什么感觉?“盛”是多热闹?

学生说:“‘密’就是像我书包里塞了太多本子,都快爆了。”

又有人说:“‘越……越……’就像我练字,一开始歪歪扭扭,现在一笔比一笔稳。”

这些话,不是老师教的,是孩子从自己生活里翻出来的。

接着,老师拿出一个切开的石榴,让学生看、摸、尝。

有人皱眉:“好酸!”

有人眼睛亮了:“甜中带点酸,像我外婆做的糖醋排骨。”

然后,老师问:“你能用三个词,说说它里面的样子吗?”

一个孩子说:“红红的,亮亮的,一颗一颗像小灯笼。”

另一个说:“像爆开的烟花,但不会响。”

这些句子,比“晶莹透亮”更真实,也更有力。

孩子不是不会写,是没东西可写。

他们见过的水果,是超市里塑料盒装好的,标签上印着产地和价格。

他们没看过一棵树,从春天到秋天,怎么慢慢变样子。

所以,老师带他们去观察。

不是去公园看一棵树,是回家后,让家长带孩子去小区里找一棵石榴树,或者柿子树、枣树,哪怕是一棵无花果树。

蹲下来,看它的叶子怎么长,花怎么开,果子怎么从青变黄。

不用写作文,先画一幅图。

画树干,画枝条,画几朵花,画一个裂开的果子。

旁边写三个词:颜色、形状、味道。

第二天,孩子带来自己的画。

“我画的石榴,皮是紫红色的,裂开的地方像嘴巴在笑。”

“我摘的那颗,籽特别多,我数了,有八十三粒。”

语言,是从眼睛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字典里抄出来的。

学完这篇课文,老师没布置“仿写一篇水果作文”。

她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吃过的水果,回家和家人一起吃,边吃边聊:

“这水果,小时候是啥样?”

“什么时候变颜色?”

“咬下去,声音是什么?”

一个孩子说:“我奶奶说,芒果刚长出来的时候,像小青苹果,硬硬的,要等好久。熟了,皮变黄,香味能飘到隔壁院子。”

另一个说:“我吃荔枝,壳是粗糙的,剥开是白白的,汁水一咬就爆出来,像小水枪。”

这些句子,没有“仿佛”“如同”,没有“宛如”“好似”,但比任何范文都生动。

语文课,不是教孩子写得漂亮,是教他们看得仔细,说得真实。

你家孩子写作文卡壳,不是词汇不够,是观察太少。

不是不会用拟人,是没见过花怎么开、果怎么熟。

别急着买作文书,别急着报写作班。

这个周末,带孩子去菜市场,挑一个没切开的石榴,或者一个梨、一个橘子。

回家后,不急着吃,先看。

看它的皮,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颜色是均匀的,还是深一块浅一块?

轻轻捏一捏,是软的还是硬的?

闻一闻,有香味吗?

然后,切开。

看里面的结构,籽是怎么排的?

汁水是清的还是浓的?

尝一口,是甜的,还是酸的?

再问一句:“你觉得它像什么?”

孩子说:“像一颗颗小珍珠,裹在粉红色的袋子里。”

你不用纠正“珍珠”不对,也不用说“应该用玛瑙”。

你只要说:“嗯,你看到的,就是这样。”

语言的力量,不在修辞,而在感知。

孩子将来写作文,不需要“优美词句大全”,只需要记得:

一棵树,怎么从春天走到秋天;

一个果子,怎么从青涩变成饱满;

一口味道,怎么从舌尖传到心里。

这些,不是老师教的,是你和孩子一起,用眼睛、用手、用嘴,慢慢发现的。

下一次,孩子写“我最喜欢的水果”,他不会写“苹果又红又甜”,他会写:

“它皮上有一道浅浅的疤,是去年冬天被风吹的。咬一口,脆脆的,汁水顺着手指流下来,我舔了舔,咸咸的,原来是汗。”

这才是真实的表达。

语文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作家,

是让他们在十年后,还能记得:

那个秋天,你和他一起,看一棵树,如何悄悄地,把阳光变成了甜味。

相关文章
  1.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怎样引导
  2. 十岁孩子早恋家长怎样引导?
  3. 孩子早恋家长应该怎么样引导?
  4. 为什么初一不应该早恋?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出早恋的误区
  5. 十六岁孩子早恋:家长的正确引导
  6.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早恋问题
最新文章
  1. 家校携手育英才:一次充满期待的家长会
  2. 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一堂拼音课带来的启示
  3. 专业解读 化学:变来变去的学问
  4. 智方教育小学数学课程真的值得信赖吗?一位家长的深度观察
  5. 放学后孩子去哪儿?一位家长的亲身经历与学校的务实做法
  6. 小学数学怎么教?用孩子身边的事,把公式变生活
  7. 高一化学怎么学?别靠猜,从实验原理开始扎稳根基
  8. 孩子上网学知识,别只盯着屏幕:15个实用网络术语家长必须懂
  9. 石榴怎么长?孩子写作文不卡壳,从一棵树开始
  10. 小学英语复习计划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