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3

期中考试结束,成绩出来了。有的学生分数涨了,有的还在原地打转。不是孩子笨,也不是老师没教,而是方法没用对。英语不是背单词就能考高分的科目,它需要的是持续、具体、可操作的行动。
一、备课不是写教案,是预判学生卡在哪里
老师备课,不是把教材抄一遍,再加几条教学目标。真正的备课,是提前想好:这节课,学生哪里最容易懵?哪个语法点他们以前错过?哪个单词他们总读不准?
比如讲一般过去时,学生不是不懂“ed”结尾,而是分不清“played”和“played”在句子中的节奏。他们不是不会写“went”,而是脑子里先冒出“goed”。老师要提前准备几个典型错误例子,课堂上直接展示,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这不是讲知识,是帮他们拆掉思维陷阱。
别等学生问了才反应。课前多花半小时,课上就能省下半小时。教案不用写得花哨,但每一页都要有“学生可能卡住的点”和“怎么帮他们绕过去”。
二、上课不是讲得激情,是让学生动手
课堂上老师讲得再热闹,学生没动笔,等于白讲。英语课最怕“听懂了,不会用”。
每天上课,必须留出10分钟,让学生写。写句子,写对话,写短文。不求多,求对。写完立刻交换检查,互相圈出语法错误。这个动作,比老师讲十遍“主谓一致”都管用。
笔记要简洁。不要求抄满整页,只要求记三样东西:1)新出现的词组;2)一个典型错例;3)一个自己写对的句子。课后翻一翻,三天后能复述出来,才算记住。
老师的情绪感染不了长期学不进去的学生。但一个明确的、可完成的小任务,能让他们找回掌控感。
三、辅导不是答疑,是盯住那几个反复错的点
班里总有几个学生,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成绩就是上不去。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方法没对。
不要等他们来问。主动找。每周抽15分钟,单独问他们:“上周你错的三个题,现在能自己讲一遍吗?”如果讲不出来,就让他们用中文解释句子结构。再错,就画图。主语圈红,谓语圈蓝,宾语圈绿。视觉化比重复背诵更有效。
胡广达和陈炜坪不是“基础差”,是没建立起“语言反馈机制”。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也不知道怎么改。老师要当他们的“翻译器”,把错误转化成他们能听懂的指令:“你写‘He go to school’,错在动词没变。记住: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下次写之前,先看主语是谁。”
辅导不是讲更多,是讲得更准。
四、调动兴趣不是靠动画,是让英语有用
学生觉得英语难,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别总说“英语很重要”,没用。要让他们看见:“学了这个,我能做什么?”
比如,教完“want to do”和“like to do”,让学生写一条朋友圈:“I want to eat hot pot this weekend because I like spicy food.” 写完发在班级群,老师点赞,同学评论。他们突然发现,英语不是考试题,是表达自己的工具。
周末布置一个“真实任务”:用英语给外国网友写一句留言(可用翻译软件辅助),截图发上来。哪怕只有一句“I like your photo”,也比抄写十遍课文强。
语言是用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当学生发现,自己写的英文有人看、有人回应,兴趣自然就来了。
别迷信“多刷题”
很多家长觉得,英语提分就是多做卷子。但刷题没有反馈,等于闭着眼睛跑步。错题不分析,重复错;背了单词不会用,还是不会。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 每天写3句英文,不求复杂,只求语法对
- 每周重做3道错题,直到能讲清楚为什么错
- 每月用英语写一段生活记录,哪怕只有50词
这些动作,不需要额外时间,只需要每天坚持10分钟。
英语不是靠天赋,是靠重复的、具体的、有反馈的小动作积累起来的。
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是学习路径的设计者。
学生不是容器,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
别再问“为什么我孩子背了那么多单词还是考不好”。
先问:他有没有在用?有没有人帮他检查?有没有人让他看见进步?
答案,就在每天的那10分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