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4

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阳光斜斜地洒在实验桌上,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盯着一杯水中的绿豆种子,眼睛里闪着光。他们不是在等待奇迹发生,而是在亲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为什么”。这场景,让我想起这个学期在兼任五年级科学课时的点点滴滴。
我不是科学出身的教师,原本是教二年级数学的,突然接手五年级科学,说实话,心里是发虚的。但正是这种“跨界”的经历,反而让我跳出了学科的框框,开始真正去思考:科学课到底该教什么?又该怎么教?
很多人觉得科学是“副科”,考试不占大分,学生也不重视。可我始终觉得,科学课的价值,从来不在分数上。它是一扇门,推开之后,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疑问和可能性的世界。而我们的任务,不是把答案塞给他们,而是帮他们点燃心中那团探索的火种。
刚接到科学教材时,我第一件事就是通读整本书。有人觉得教学计划就是应付检查的“花架子”,写得再漂亮也没用。但我不同意。没有计划的教学,就像开车没有导航——你可能也能到目的地,但绕的路、踩的坑,只会更多。
我把整册教材拆开,一页一页地看,把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实验项目都列出来。比如“生物的生长与环境”这一章,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而难点在于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提前把这些理清楚,上课时就不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个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我能预判孩子们会在哪里卡住,提前准备引导策略。
有一次讲“种子发芽的条件”,我设计了四组实验:一组有水有光,一组有水无光,一组有光无水,一组既无水也无光。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实验盒,每天观察记录。结果第三天就有孩子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组没水的种子一点动静都没有?它是不是死了?”我笑着反问:“你觉得呢?如果它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它最需要什么?
”他想了想说:“水。”那一刻,我知道他不是在背课本,而是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科学课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结论;另一种是放任自由,学生玩得开心,却没学到东西。我尝试走中间路线——让课堂有讲授,也有动手;有安静的记录,也有热烈的讨论。
比如讲“科技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时,我会先放一段关于塑料污染的短视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塑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没有塑料袋,买菜得用布袋”“医院的输液管怎么办?”“手机壳也没有了!”讨论到最后,他们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怎么用。
而在实验课上,我尽量少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多问“你想怎么试?”有一次做“电路连接”实验,一个小组把灯泡接反了,灯不亮。他们没急着找我,而是自己拆了重装,换了电池方向,最后“啪”一下亮了。那个瞬间,他们的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讲解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习惯用试卷来衡量学习效果,但科学这门课,光靠一张卷子是测不全的。一个孩子可能考试只考了75分,但他能坚持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能用废旧材料做出一个简易风向标,这样的学习难道不值得肯定?
所以我把评价拆成了几块:课堂参与、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合作表现、知识掌握。每次实验后,学生要填写实验记录单,写清楚“我做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猜这说明了什么”。不要求写得多完美,但必须是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有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考试成绩一直中等,但在“养蚕”项目中特别投入。他每天记录蚕的体长、进食量、蜕皮次数,还画了成长图。我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的记录本,他脸都红了。后来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开始帮其他同学设计实验。这种变化,是分数体现不出来的。
我也发现,表扬要具体,不能只说“你真棒”。比如“你今天在实验中发现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观察很细致”,或者“你们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记录,有人操作,配合得很好”。这样的反馈,孩子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以后还能怎么改进。
科学不是关在教室里的事。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问题。比如学了“水的循环”后,我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用完后去了哪里。有孩子发现自家的水费单上写着“阶梯计价”,就问:“为什么用得越多,单价越贵?”我就顺势讲了水资源的稀缺性。
我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比如关于“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结果全班只有两个人交了资料。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孩子不是不想查,而是不知道怎么查,或者家里没有条件。后来我调整了方式:提供几个可靠的网站链接,或者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他们用教室电脑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搜集信息。
有一次讲“垃圾分类”,我带学生去小区实地观察垃圾桶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他们发现可回收物经常被混投,就自己设计了一份宣传单,还画了漫画。虽然最终没被物业采纳,但他们说:“我们至少试过了。”这种把知识用在真实生活中的体验,比做十道选择题都有意义。
这学期下来,学生的科学成绩整体不错,教材上的知识点基本都掌握了。但我也看到了明显的短板。比如做完实验后,很多孩子就不管了。我让他们观察种子发芽后的生长情况,结果大多数实验盒几天后就干了,植物枯死。只有几个孩子坚持浇水、记录。
这让我明白,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知道“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更是养成持续观察、耐心等待、负责任的态度。这些习惯,不会一节课就形成,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强化。
还有资料搜集的问题。不是孩子懒,而是他们缺乏信息筛选的能力。我开始教他们怎么判断一个网站是否可靠,比如看网址是不是.gov或.edu,看文章有没有作者和出处。这些技能,其实比记住某个科学事实更重要。
现在,每当我走进教室,学生看到我拿科学书或实验材料,脸上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他们不再问“这节课考试吗”,而是问“今天做实验吗?”这种转变,比任何成绩都让我欣慰。
科学课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虽然那当然很好——而是培养会提问、会思考、会动手、会合作的普通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比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知道问题该怎么问。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实验记录本上写道:“我觉得科学就像解谜游戏,每做一个实验,就离真相近一步。”我看着这句话,心里很暖。是啊,科学本来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答案,而是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那扇门。
下个学期,我打算做更多跨学科的尝试。比如把数学的统计知识用在科学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或者把语文的写作训练融入观察日记。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生活、和其他学科,本就密不可分。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在科学课上,我愿意做那个悄悄划火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