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9
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像一块温热的毯子盖在我摊开的计划本上。我坐在桌前,笔尖悬在纸面,心里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是家长强加的任务清单,而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下来,认真讨论后亲手写下的——属于我自己的寒假计划。
这不像往年那样,寒假一开始就是“放飞模式”:早上睡到十点,中午吃点零食,下午刷动画片,晚上打游戏。今年不一样。我想要试试看,如果我把这个月的时间真正用起来,会发生什么?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被表扬,而是想看看,我自己到底能做成什么事。
于是,这份计划诞生了。它不完美,甚至有点笨拙,但它真实。我想把它分享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也能试试看,用自己的方式过一个不一样的假期。
计划的第一部分是体育锻炼。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户外活动,项目包括跳绳、踢毽子、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远等等。看起来像是一份体育老师的作业,但对我来说,它背后的意义远不止“锻炼身体”这么简单。
以前我总觉得运动是“任务”,是学校体育课上必须完成的项目。跳绳要跳满100个,跑步要跑完一圈,一旦达标就立刻停下。但这次,我把运动当成了一种“和自己对话”的方式。
比如跳绳。我一开始只能连续跳30下,绳子总是绊脚。后来我开始记录每次跳了多少下,什么时候中断的,是因为喘不过气,还是绳子甩得太快。慢慢地,我发现节奏比速度更重要。于是我试着调整呼吸,把跳绳变成一种有节奏的律动。现在我已经能连续跳150下了,而且过程中还能数数、背古诗。
还有踢毽子。这听起来像是“老土”的游戏,但其实特别考验协调性和专注力。一开始我总是踢不到,脚一抬,毽子就飞偏了。后来我发现,关键不是用力,而是用脚内侧轻轻托住它,让它像一片叶子那样轻轻飘起。当我终于能连续踢20次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打游戏通关还要真实。
这些活动我都做了记录:时间、内容、感受。比如昨天下午4点到5点,我在小区空地跳绳8分钟,踢毽子12分钟,和爸爸打了15分钟羽毛球,最后跑了两圈。记录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让我清楚地看到:我今天有没有动?动了多久?感觉怎么样?
运动带来的变化是悄悄发生的。以前我一跑楼梯就喘,现在爬五楼都不觉得累。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运动后脑子特别清醒,写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这不是什么“科学结论”,只是我自己的体验。
学习读书是计划的第二部分,也是我最花心思的部分。它分为课本复习、预习和课外阅读三大块。
先说课本。语文的重点是上册生字表里的400个汉字,还有描红字帖的练习。数学则是做测试卷、口算题卡,还有一点小学奥数题。这些听起来很“应试”,但我试着换一种方式对待它们。
比如语文写字。以前我总觉得写字是“折磨”,横平竖直,一笔一画不能错。但现在我把它当成一种“静心练习”。每写一个字,我就问自己:这一横够平吗?这一竖够直吗?这个“永”字八法里的点,是不是像一颗水滴?我发现,当我真的专注在笔画本身时,时间反而过得很快,而且写出来的字也整齐多了。
数学方面,口算题卡我每天做一页,但我不追求“全对”,而是关注“哪里错了”。有一次我连续三道题都把“7×8”算成“54”,后来才发现是脑子里记错了乘法口诀。这让我意识到,错误不是失败,而是提醒我哪里需要补一补。
奥数题最有意思。它们不像课本题目那样有固定套路,常常需要“拐个弯”才能想通。比如有道题说:“小明有12颗糖,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至少一颗,有多少种分法?”我一开始用枚举法,列了半天,数来数去都乱了。后来爸爸提示我:“你可以先每人发一颗,剩下的9颗再分。”一下子思路就打开了。
这种“灵光一闪”的感觉,特别上瘾。
课外阅读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学校要求每天读书不少于一小时,还要做读书记录,和家长交流。我读的书包括童话故事、科学百科、儿童杂志,没有硬性规定。这让我可以真正按照兴趣来选择。
最近我在读《昆虫记》,里面讲蝉怎么用腹部发声,蚂蚁怎么搬运食物,特别有趣。有一段说,蝉在地下生活四年,只为了在地面上鸣叫一个月。我读到这里,突然觉得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活得特别认真。这种感受,是刷短视频永远给不了的。
我每天都会写一点读书笔记,不是摘抄好词好句,而是写“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什么”。比如读完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我会写:“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思考让我觉得,书里的世界和我的生活是有联系的。
和爸爸妈妈的读书交流也很特别。他们不会问我“你读懂了吗?”而是问“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和我完全不同,但正是这种不同,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是行为习惯养成,包括作息管理、任务完成和家务劳动。这部分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实最影响生活质量。
我给自己定了作息时间:早上8点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中午休息半小时。一开始很难坚持,尤其是早上,闹钟响了总想赖床。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闹钟放在离床远一点的桌子上,这样必须起身才能关掉。坚持了几天后,身体慢慢适应了,现在到点自然就醒了。
任务管理方面,我用了一个“任务清单本”。每天早上写下今天要做的事,比如“跳绳10分钟”、“读《昆虫记》20页”、“帮妈妈洗碗”。每完成一项,就画个勾。看着清单上的勾越来越多,心里特别踏实。
最让我意外的是做家务。以前我觉得洗碗、擦桌子是“大人的事”,但现在我主动参与。上周我负责每天晚饭后收拾餐桌、洗碗、擦桌子。一开始笨手笨脚,碗没洗干净,还打碎了一个。妈妈没骂我,只是说:“下次试试用温水先泡一下,再用洗洁精。”第二次我就做得好多了。
做家务让我体会到,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当我看到餐桌被我擦得发亮,地板干干净净,心里会有一种“这是我参与创造的”的感觉。这种感觉,比打游戏赢了还舒服。
我还坚持写“一句话日记”。每天晚上睡前,用一句话总结当天最有意思的事。比如:“今天跳绳连续跳了100下,绳子一次都没绊脚。”“读《昆虫记》知道了蝉在地下生活四年。”这些话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越来越清晰,标点符号也用得越来越准确。
回过头看这份计划,它不是完美的。有时候我偷懒了,比如有天下雨没法户外活动,我就用室内跳绳代替,但只跳了五分钟。也有时候我读书走神了,眼睛看着书,脑子却在想昨天的游戏。这些“失败”我都记下来了,不是为了自责,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成长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安排”,而是“主动探索”。跳绳不是为了达标,而是为了找到节奏;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和书对话;写字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静心;做家务不是为了应付,而是为了参与生活。
这个寒假,我没有去上补习班,也没有参加什么“提分冲刺营”,但我感觉自己学到了更多。我学会了管理时间,学会了面对错误,学会了从日常中发现乐趣。
如果你也在想怎么过寒假,不妨试试:别急着填满每一天,而是留一点空间,去做一些“没用但有趣”的事。比如数一数小区里有多少种树,记录每天的日出时间,或者试着用数学方法算算你一学期一共上了多少节课。
成长不是被“安排”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小小的尝试中,自己长出来的。
这个寒假,我不躺平。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