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

更新时间:2025-11-13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

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

《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总是春”练习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相关文章
  1.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篇
  2.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篇
  3.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篇
  4.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游园不值》篇
  5. 让古诗诵读成为孩子的日常:一位小学教师的实用指南
  6. 《咏柳》教学: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新文章
  1. 听见世界的秘密:从振动到回声,重新认识你身边的“声音”
  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推导的数学思维跃迁
  3. 中考英语复习教学反思
  4.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和点评篇
  5. 一年级语文期中考总结范文篇
  6. 你是不是也纳闷,孩子背了100遍单词还是考不过?
  7. 三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
  8. 高一生物细胞器核心要点速记指南
  9.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
  10. 初中生如何用对时间,把成绩稳稳提上去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