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4

平移是小学数学图形运动的起点,也是后续旋转、对称学习的基础。很多孩子一看到“平移”两个字就懵,不是不会画,而是记不住规则。其实,平移不靠死记硬背,靠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
第一,别背定义,看实物
别一上来就让孩子背“图形沿直线移动,形状大小不变”。孩子听不懂,也记不住。直接拿一本书、一个橡皮、一个文具盒,放在课桌上。用手推它,让它从左边滑到右边,别旋转,别倾斜。问孩子:“它变大了吗?”“它转了个身吗?”“它是不是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孩子答“没有”“没有”“是的”,这比背十遍定义都管用。
平移的本质,就是“整体平动”。不翻、不转、不变形,只换位置。这三点,孩子用眼睛就能看明白。
第二,用方格纸,一格一格数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标出三个顶点。题目说“向右平移4格”。别让孩子直接画,先让他用铅笔尖,从每个顶点开始,一格一格往右推,边推边数:1、2、3、4。推完后,再用铅笔描出新位置的点。最后连起来。
这个动作,比看十遍“平移向量”有效。孩子不是记住了“向量”这个词,而是记住了“每个点都要走一样的路”。这是关键。
做三次,孩子就懂了:平移不是“整个图形跳过去”,而是“每个点都同步挪动”。只要点对了,图形自然就对了。
第三,生活里找平移
让孩子找找家里哪些东西是“平移”:
- 推拉门,左右滑动,没变形,没旋转。
- 电梯上下,垂直移动,门关着,形状不变。
- 抽屉拉出来,再推回去,前后移动。
- 手机屏幕滑动,图标跟着走,没变大小。
这些都不是“旋转”,也不是“翻转”。孩子每天都在接触平移,只是没意识到。你一指出来,他立刻就懂了:原来数学就在手上。
第四,口诀不用花,两句就够了
别编长篇大论的口诀。简单、押韵、能复述就行:
> “方向一致,距离相等,
> 所有点儿,一起走。”
这两句,孩子念两遍就能记住。不需要解释“向量”,不需要说“坐标系”。他只要知道:所有点,都朝同一个方向,走一样的步数。画图时,只要点对了,图形就不会错。
第五,练得少,但练得准
很多家长让孩子刷十张平移题,其实没用。练五道,每道都得对,比刷五十道错一半强。
选题原则:
- 第一道: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基础)
- 第二道:长方形,向上平移2格(注意边对齐)
- 第三道:L形图,向左平移5格(多点,考验耐心)
- 第四道:自己画一个图形,说好方向和距离,让孩子画平移后图形(反向训练)
- 第五道:给出原图和平移后图,让孩子说“怎么平移的”(逆向思维)
做完这五道,孩子对平移的理解已经从“模仿”变成“理解”。他不再靠猜,而是能判断:这个图是平移来的吗?是往哪走的?走了多少?
别用“平移向量”这个词
小学阶段,不需要引入“向量”这个术语。孩子不需要知道“矢量”“坐标”“位移”这些词。他只需要知道:图形怎么动,动多少,往哪动。语言越简单,理解越深。
错误的练法,害人不浅
有些练习册让孩子直接在纸上“想象”平移,不画点、不数格。孩子闭眼想:“它是不是往右移了?”结果画歪了,方向错了,距离差一格。这种练法,练的是运气,不是能力。
正确的方法,是每动一个点,都要落在格子交叉点上。方格纸不是装饰,是工具。孩子靠格子定位,靠数格确认距离,靠连点完成图形。这是思维的脚手架,不是拐杖。
家长怎么做?
别问:“你懂了吗?”
问:“你能给我演示一遍吗?”
拿一张纸,画个圆,说:“现在,向上平移3格,你画出来。”
孩子画完,你再问:“你刚才每个点都往上走了3格吗?”
他如果能指着每个点说“是”,说明真懂了。
不要替孩子画,不要急着纠正。看他怎么动手,比听他说什么更重要。
平移学好了,后面不卡壳
平移是图形运动的第一步。学不好平移,旋转时孩子会分不清“转”和“移”;学不好平移,坐标系里的点移动会混乱;学不好平移,初中几何的全等变换就难入门。
但小学阶段,不需要讲“全等”“变换”“刚体运动”。只要孩子能准确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样子,能说出它怎么动的,就够了。
1. 用实物演示,让孩子亲眼看到“平动”是什么。
2. 用方格纸,一格一格数,每个点都动到位。
3. 生活里找例子,推拉门、电梯、抽屉,都是平移。
4. 口诀两句:方向一致,距离相等;所有点儿,一起走。
5. 练五道题,每道都动手画,不靠猜。
别指望孩子“记住概念”,要让他“做出图形”。
动手之后,记忆自然跟上。
不用背,不用抄,不用刷题。
看懂了,做对了,就记住了。
孩子不是记不住平移,只是没人带他动手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