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4

期末考试刚结束,我翻了翻班上学生的数学试卷,有十几个孩子分数在60分以下,有三个孩子连分数加减都算不清楚。他们不是笨,是没摸到门道。
我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数学有抵触。一说做题就低头,一讲新课就走神。作业本上,空着的比填对的多。家长也无奈:“老师,孩子回家从不主动碰数学书,催了就烦。”
我没急着讲新课,先做了三件事:看作业、问孩子、听家长。
看作业,不是看对错,是看怎么错的。晁龙的作业本上,连“15-7”都要掰手指,算到“8”还要再数一遍。祁鹏志能写作文,但一遇到“小明有12个苹果,分给3个朋友,每人几个?”就愣住。这不是知识断层,是思维没搭上桥。
我开始调整节奏。课本上的例题,我拆成三步走。比如教“分数加减”,不直接讲通分,先用切苹果的图:一个苹果切成4块,吃掉1块,剩下几块?再拿另一个切成3块,吃掉1块,加起来是多少?学生动手画,用彩笔涂,边涂边数。三节课后,没人再问“为什么分母要一样”。
课堂上,我不再只盯着前排那几个举手快的孩子。我设计了“三分钟抢答”环节:每人发一张小纸条,写下今天最不明白的一道题,匿名贴在黑板角落。每节课前抽三道,全班一起解。没人知道是谁写的,没人怕丢脸。有次贴的是“为什么除以分数要乘倒数?
”我拿了一根绳子,剪成五段,每段是全长的1/5,问:“如果每段是1/3米,全长多少?”学生围着绳子转圈,有人喊:“三段是一米,五段就是5/3!”那一刻,教室里安静得像被点了穴。
作业批改,我改得比以前慢。不是为了挑错,是为了看思路。一个学生写“1/2 + 1/3 = 2/5”,我圈出来,不打叉,写:“你是不是觉得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他点点头。我说:“那咱们试试1/2 + 1/2,按你的方法是2/4,对吗?”他愣了一下:“不对,是1。
”我说:“对啊,那为什么前面那个不对?”他低头想了一会儿,自己改成了“3/6 + 2/6 = 5/6”。
我每天放学后留半小时,专门陪那几个基础最弱的孩子。不是补课,是“聊题”。晁龙不会列竖式,我就用积木摆位值:个位放红的,十位放蓝的,一百位放黄的。他一边摆一边念:“三个红的,两个蓝的,加四个红的,一个蓝的……”三天后,他第一次独立做完了一道两位数加减题,没抄,没问,自己算出来的。
他抬头看我,没说话,但嘴角往上翘了。
我不用“你必须认真”“你不能偷懒”这类话。我用的是“你今天比昨天多做对了一题”“你上次没敢举手,这次举了,我就记下了”。班里贴了一张“进步榜”,不排名,只写名字和进步点:张雨欣——第一次独立完成应用题;李浩——作业不再空题;王小萌——主动问了三个问题。
家长会我没讲理论,只带了三本作业本。一本是开学初的,满篇空白;一本是期中,乱涂乱改;一本是期末,字迹工整,有修正痕迹。我说:“这不是奇迹,是每天多花十分钟,坚持了80天。”
我也没指望所有人都考90分。我只希望,当孩子面对一道新题时,不再第一反应是“我不会”,而是想:“我能不能画个图?能不能拆开试试?能不能找找以前做过的类似题?”
有个孩子期末考了78分,是全班进步最大的。他妈妈发微信:“老师,他回家第一句话是‘妈,明天数学课讲什么?’我愣了,他以前连课本都不想拿。”
教育不是把水灌满,是把火点燃。有些火,烧得慢,但一旦点着,自己会续柴。
我不再追求“讲完所有知识点”。我追求的是,孩子离开课堂后,还能自己翻书、自己画图、自己算下去。
数学不是算得快,是想得清。
我见过太多孩子,不是不会算,是不敢想。
现在,我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不是开课件,是看谁今天眼睛亮了,谁主动问了问题,谁的草稿纸上多画了一条线。
这些,比满分重要。
因为真正的学习,是从“我想知道”开始的。
不是靠催,不是靠罚,是靠一次次被理解,被允许犯错,被看见进步。
我带的班,数学平均分从62分升到76分,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有五个孩子,现在会自己订正错题了。
有三个孩子,周末主动找我借练习册。
有一个孩子,写了一张纸条塞给我:“老师,我以前觉得数学是天书,现在觉得,它像拼图。”
我把它贴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每天都能看见。
拼图,一块一块,总能拼完。
只要不放弃,不放弃自己,也不放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