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1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我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学生的试卷,一句话没说。不是不想说,是不知道从哪一句开始。那些红叉不是数字,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没听懂的沉默,是回家后没人问的练习册,是写作文时盯着空白纸发呆的三十分钟。
诗歌听写和新词填空,全班只有10个人拿满分。错得最多的字,还是“骥”“轩”“潭”“嶙峋”“磬”。这些字,我们课上读过三遍,抄过五遍,默写过两次。可到了考试,还是有二十多个孩子写错。不是他们不努力,是他们没在生活里见过这些字。没有谁会指着路边的石雕说:“看,这是嶙峋的山岩。
”也没有人会在晚饭后说:“今天骑的马,叫‘骥’。”这些字,只活在课本里,死在考卷上。
病句修改,全班42人,只有18人做对。这不是语法课没教好,是孩子们根本没建立起“这句话顺不顺”的感觉。他们能说出“主谓宾”,但不知道“我昨天去超市买了一瓶牛奶和苹果”哪里不对。语言不是规则,是习惯。我们教了结构,没教语感。孩子不是不会改,是听不出“怪”。
第4题,要求用比喻写一句话。全班一半人写“她像花一样美”,再没别的了。第5题,是新题型,让学生从一段话里提取两个关键信息,结果很多人抄了整段,一个字都没删。他们不是不会读,是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他们习惯了老师划重点,没学会自己找重点。
文言文阅读,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满分13分,平均10.5分。为什么?因为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一句一句地背。《三峡》《答谢中书书》,全班人手一份翻译稿,每天早读读一遍,晚自习默一遍。不是他们聪明,是我们把“死记”变成了“活用”。
他们记得“素湍绿潭”,是因为他们背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而不是只记“湍”是“急流”。
可课内阅读,满分12分,平均才5分。问题不在文章难,而在他们不知道“象征”是什么。他们知道“比喻”“拟人”,但分不清“灯塔”是修辞,还是作者想表达“希望”。他们能指出“这句话用了拟人”,但说不出“为什么作者要让风说话”。他们看得见手法,看不见意图。
现代文阅读,更是大面积失分。描写手法?他们说“就是写得很生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他们来说是三个陌生词。他们读完一篇千字文,问他们“作者想表达什么”,他们回答“不知道”。不是他们懒,是他们从没被问过“你为什么这么想”。阅读,成了找答案,而不是找感觉。
名著题,8分题,平均4分。满分7人。《朝花夕拾》里的人物,他们能说出“阿长”,但说不清她“给鲁迅买《山海经》”这件事为什么重要。他们背了“人物性格”,但没读过那本书。不是他们记不住,是他们没翻开过那本书。
作文,最让我心疼。800字,有孩子写了不到300字。有孩子交了空白卷。更多人写的是“我发烧了,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不是他们不想写新东西,是他们生活中没有别的事可写。他们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到校,晚上九点回家,作业写到十一点。
他们没时间看课外书,没机会去公园,没和爷爷奶奶聊过天,没看过一场完整的日落。他们的世界,只有课本、试卷、补习班。
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是我们太着急了。我们总想让孩子“会考试”,却忘了先让他们“会生活”。语文不是一堆知识点,是人怎么说话、怎么想事、怎么感受世界。
我不再只盯着分数了。我开始在早读时,放一段雨声,问他们:“你听,这声音像什么?”不求标准答案,只等一句“像妈妈洗衣服的水声”。我在课堂上,不再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而是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
”我让学生带一本自己读过的书来,哪怕只有十页,哪怕是一本漫画,让他们讲讲“哪一页让你停了三秒”。
我不再要求他们背《朝花夕拾》的作者简介,我让他们写下:“如果你是鲁迅,你会怎么写你小时候的保姆?”一个孩子写:“她不会写字,但记得我爱吃桂花糕。她用围裙兜着,从街口走到巷尾,怕糕凉了。”我哭了。这不是标准答案,但这是语文。
文言文能背下来,是因为我们陪他们一字一句走了一遍。那为什么现代文不能?为什么作文不能?我们总想教“方法”,却忘了教“感受”。语文不是解题,是理解人。
下个月,我不再发练习卷。我发三篇短文:一篇是邻居奶奶晒被子的日记,一篇是快递员在暴雨里摔了一跤的视频文字稿,一篇是孩子偷偷藏起的半块巧克力。我让他们读,然后写:“你从里面,看见了谁?”
我不再问他们“得分多少”,我问:“你读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一颤?”
教育不是填满容器,是点燃火种。我们给的不是答案,是让他们愿意去问问题的勇气。
这一次,我不再只教课文。我教他们,怎么看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