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1

孩子上三年级了,英语开始有单词、有句子、有小对话,不再是听录音跟读那么简单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以前背几个单词就能考满分,现在背了又忘,听了又不会说,作业拖到半夜,考试还是七十几分。不是孩子笨,也不是老师教得差,是方法没跟上。
我见过不少三年级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英语课本,翻到第一页,从A开头的单词一个一个念,念完就合上书,以为这就叫“学习”。结果第二天听写,十个词错五个。这不是努力的问题,是方法错了。
真正能把英语学好的孩子,都有六个习惯,不靠补习班,不靠刷题海,就靠每天花二十分钟,稳稳地做对几件事。
第一,课前翻一翻,别等老师讲才看
很多孩子觉得预习是浪费时间,反正老师明天会讲。可你想想,老师讲四十分钟,你听不懂的地方,他不可能停下来专门给你重讲三遍。你提前十分钟,把明天要学的那几页单词和句子扫一眼,哪怕只认识三个词,心里也有底了。
比如明天要学 “I like apples. She likes oranges.” 这两句,你今天晚上拿笔圈出 “like” 和 “likes”,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不用查字典,也不用翻译,就看图——图片里一个人吃苹果,一个人吃橙子,旁边写着句子。
孩子自己能猜出来,“like” 是喜欢,“s” 加在后面,可能是因为主语是“she”。这种猜测,比老师直接告诉你“第三人称单数加s”印象深得多。
预习不是要你会,是要你“知道哪里卡住”。上课时,老师一讲到这个地方,孩子眼睛就亮了:“哦!原来这里我猜对了!” 或者 “啊,我猜错了,原来是这样。” 这种主动参与感,比被动听讲强十倍。
第二,上课眼睛盯着黑板,耳朵听着声音,脑子跟着动
课堂四十五分钟,孩子坐得住不代表听得进去。有的孩子低头抄笔记,抄了一大本,下课问他会背吗?不会。问他句子什么意思?不知道。
真正有效听课,是“三同步”:眼睛看板书,耳朵听发音,脑子想意思。老师说 “What’s your name?”,孩子不是等着回答,而是心里默念:“我的名字是……” 然后试着在脑子里造个句:“My name is Li Ming.” 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不慌,因为他早就想过了。
有个妈妈告诉我,她孩子以前上课总走神,后来她给买了一个小本子,叫“课堂小记”。不是抄单词,是每节课记一句最有趣的话,比如 “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 孩子觉得好玩,猫躲在桌子底下,他就画了个小猫,旁边写上这句话。一个月下来,三十句话,全是自己挑的,全记得住。
第三,当天复习,别拖到周末
很多家庭的英语学习节奏是:周一学,周二忘,周三再学,周四再忘,周五突击,周末补救。这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倒多少漏多少。
真正的复习,不在“背”,而在“用”。孩子学了 “I have a red ball.” 别让他光读五遍,让他去客厅找一个红色的东西,指着说:“I have a red book.” 找到一双红鞋,说:“I have red shoes.” 他不一定说得准,但他在用。语言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用的。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每人说一句今天学的英语。爸爸说:“I eat rice.” 妈妈说:“I drink water.” 孩子说:“I like pizza.” 不要求语法完美,只要敢开口,就有进步。孩子发现,英语不是考试专用,是生活能用的语言。
第四,作业自己做,错了也别急着改
作业是检验工具,不是任务清单。很多家长一看孩子写错了,马上拿橡皮擦掉,重新写一遍。孩子反而越来越依赖纠错,自己不动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独立完成,写错没关系。写完之后,自己对照课本或录音,标出错的地方。哪个词拼错了?哪个句子语序不对?让他自己圈出来。然后,第二天带着问题去问老师。
我见过一个孩子,作业本上密密麻麻都是红圈,每个错都带一个小问号。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多错,他说:“我想知道为什么‘He like’不对,应该写‘He likes’。” 这种主动追问,比一百道重复练习题都有价值。
第五,错题本不是抄错字,是写明白“为什么错”
错题本不是抄错题的本子,是“理解记录本”。孩子错了一道题:“She (like) apples.” 写成 “She like apples.” 别只抄一遍正确答案,要写:
> 错因: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要加s。
> 对照:I like → He likes / She likes
> 记忆法:像“他”、“她”、“它”这样的单个人,动词后面都要戴个小帽子“s”。
孩子不需要背规则,只需要记住一个画面:当主语是“他/她/它”时,动词要穿一件小外套。这个“小外套”就是 -s。
每周日晚上,全家抽五分钟,让孩子挑一道最有意思的错题,讲给大家听。讲清楚了,下次就不会再错。
第六,课外学英语,别只靠课本
学校教的是基础,真正的语言能力,藏在生活里。孩子喜欢看动画片?那就选一部没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动画,比如《Peppa Pig》。第一遍看,不关声音,只看画面;第二遍,听懂一句是一句;第三遍,模仿角色说一句。
不要求全懂,只要求“听熟”。孩子听多了,耳朵自然能分辨出 “is” 和 “it”的区别,能听出 “Can I have a cookie?” 和 “I want a cookie.” 的语气差别。
家里贴几张单词卡片,不是贴满墙,而是贴在孩子常看到的地方:冰箱上贴 “milk”,门把手旁贴 “open”,洗手池边贴 “wash hands”。每天路过,瞄一眼,念一声,三个月后,这些词就长在他脑子里了。
还有一个简单方法:每天睡前,和孩子一起翻一本图画书,不用中文版,就用英文原版绘本。哪怕只有三句话:“The dog runs. The cat sleeps. The boy smiles.” 你读一句,他指图,再读一遍,他复述。不考试,不计时,只是享受语言带来的画面感。
英语不是一门课,是一种生活方式。三年级的孩子,不需要会写长篇作文,不需要背三百个单词,他需要的是:不怕开口、不怕犯错、愿意多看一眼、愿意多说一句。
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不是天生记忆力好,而是每天多做了那么一点点“有意识的事”。他们不是在“学英语”,是在“用英语生活”。
你不需要买昂贵的教材,不需要报高价课程。你只需要,在孩子写完作业后,陪他读两分钟绘本;在他出门前,问一句 “Do you have your lunch?”;在他画画时,告诉他 “That’s a blue car.”
语言,是听出来的,是用出来的,是慢慢浸润进生活的。
别着急,别催促,别比较。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你会发现,他说话的样子,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