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2
春天来了,窗外的花开了,一簇簇、一片片,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孩子们趴在窗边,眼睛亮亮的:“妈妈,那朵红的是什么花?”“爸爸,为什么那棵树上的花挤在一起,像在开会?”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藏着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想象。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样的时刻,把生活里的“花”变成课堂上的“课”,会怎么样?
今天,我们就从一节名为《茂密的花》的美术课出发,聊聊如何通过一堂看似普通的绘画课,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这不仅是一节美术课的设计思路,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启发——让孩子在“看花”的过程中,学会“看世界”。
很多老师上美术课,喜欢直接放PPT,点开一张图片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画花。”可这节课的开头不一样。
老师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喜欢!”“我奶奶家有玫瑰!”“我家阳台上种了小菊花!”
接着,老师没有急着展示图片,而是从讲台下端出一盆真实的花,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老师自己种的一盆花,想不想看看?”
掌声响起,花被“请”了出来。
这个小小的仪式感,瞬间拉近了孩子和课堂的距离。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学生,而是主动参与的“发现者”。
老师接着引导:“请仔细观察,这盆花由哪几部分组成?”
有孩子说:“有花瓣!”“中间有个小点,是花心!”“下面有枝,还有叶子!”
老师一边听,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花形结构。
这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通过真实观察得出的结论。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拆解”了一朵花,就像拆解一个有趣的积木玩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路径。
观察完眼前的花,老师开始拓展:“不同的花,长得一样吗?”
孩子们开始回忆:
“向日葵很大,脸盘一样!”
“仙人掌也会开花,小小的,白白的。”
“菊花有很多层花瓣,像爆炸头!”
老师笑了,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种特别的花:“你们看,这种花像不像小铃铛?它成串地开在枝上,叶子是对着长的。”
孩子们好奇地盯着黑板:“这是什么花?”
老师没有立刻揭晓答案,而是留下悬念:“等你们画的时候,可以试试画出这种‘铃铛花’。”
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
- 它打破了“花=圆形+花瓣”的刻板印象;
- 通过语言描述激发想象,而不是直接给图像;
- 鼓励孩子将“听到的信息”转化为“视觉表达”。
这种“描述—想象—绘画”的链条,正是艺术思维的核心训练。
接下来,老师切换到图片欣赏环节。
第一张图:一片薰衣草田,紫色的花海一直延伸到天边。
“这些花是怎么开的?”
“它们挤在一起!”“一朵挨着一朵!”“像地毯一样!”
老师点点头:“对,这就是‘茂密’。它们不是孤零零的一朵,而是一群、一片、一丛。”
第二张图:花园里各种花同时开放,红的、黄的、粉的、紫的,高低错落。
“你看到了哪些颜色?”
“红色像火!”“黄色亮亮的!”“粉色软软的,像棉花糖!”
“这些花的形状一样吗?”
“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喇叭,有的像小伞!”
老师引导孩子们从种类、形态、色彩、布局四个角度去观察画面,并鼓励他们说出感受:“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很开心!”“我想跑进去玩!”“好像能闻到香味!”
这些回答看似感性,实则包含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孩子不仅在“看”,还在“感受”。而美育的本质,正是培养这种对美的敏感度。
欣赏完自然界的花,老师引入了一幅名画——奥地利画家克利姆特的《葵花园》。
“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哪些花?”
“向日葵!”“还有绿色的叶子!”
“你能看出哪些花在前面,哪些在后面吗?”
一个孩子举手:“前面的花把后面的花挡住了!”
老师笑了:“你说得太对了!这种画法,我们叫它‘前后遮挡法’。”
她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示范:先画一朵完整的花,再在它前面画半朵,后面的那朵就被“藏”起来了。
“这样画,是不是感觉花更多了?更密了?”
孩子们点头。
接着,老师展示了一幅学生作品:画面上花朵层层叠叠,背景用简单的色块处理,显得干净又突出主体。
“这幅画用了什么方法?”
“遮挡法!”
“背景颜色很浅,花就更亮了!”
通过对比名作与学生作品,孩子发现:原来“专业”的画法,自己也能学会。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可以通过技巧一步步掌握的能力。
观察、欣赏、学习之后,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自己画一幅《茂密的花》。
老师没有规定必须画什么花,也没有要求一定要画得“像”。她只提了三个建议:
1. 花要有不同的形状;
2. 用前后遮挡的方法让花看起来更多;
3. 色彩可以大胆一点,像春天一样热闹。
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有的孩子画了一片向日葵田,前面一朵大大的,后面一排小小的;
有的孩子画了藤蔓上的小铃铛花,一串串垂下来;
还有的孩子干脆创造了“彩虹花”,每片花瓣都是不同的颜色。
一位小男孩画完后,兴奋地指着画说:“我的花丛里住着一只蜜蜂,它每天都很忙!”
你看,画的虽然是花,但孩子的世界早已延伸到了花之外。
画完后,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作品。
她没有问“你画的是什么”,而是换了个问题:
“假如你是一只蝴蝶,你愿意飞到哪簇花丛中?为什么?”
这个问题太妙了。
它不评判“画得好不好”,而是引导孩子去欣赏他人,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个女孩说:“我想飞到小明的花丛里,因为他的花颜色很亮,像阳光一样温暖。”
一个男孩说:“我喜欢小红画的花,它们挤在一起,像在开派对!”
被提到的孩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种正向反馈,远比一句“你真棒”更有力量。它让孩子明白:我的作品能被人看见,能引发共鸣,这就是创作的意义。
课的最后,老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动画:两只蝴蝶在花海中自由飞舞,穿过山谷、溪流、森林,最终消失在金色的夕阳里。
“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心里高兴吗?”
“高兴!”“我也想变成蝴蝶!”“花海好美啊!”
老师轻声说:“愿你们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属于自己的花海里。”
这句话没有说教,却深深种进了孩子心里。
也许你会问:这不就是一节美术课吗?有什么特别的?
特别之处,正在于它的“不特别”。
它没有炫技,没有复杂的工具,没有花哨的PPT,但它做到了三件事:
1. 从真实出发——用一盆真实的花启动感官;
2. 用问题引导——不是告诉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发现;
3. 尊重个体表达——不追求“标准答案”,鼓励独特创意。
这些,正是优质教育的核心。
作为家长,我们不一定非要带孩子去上美术班,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复制这样的“微型课堂”:
- 带孩子去公园,蹲下来一起看一朵花,问:“你觉得它像什么?”
- 看到一片花海,不妨说:“如果让你画下来,你会怎么画出‘多’的感觉?”
- 当孩子画完一幅画,别急着评价“像不像”,而是问:“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这些对话,看似简单,却在悄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茂密的花》这节课,表面在教孩子画画,实则在教他们如何“看见”。
看见一朵花的结构,
看见一片花的层次,
看见一幅画的情感,
最终,看见自己内心的美与想象。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兴趣,唤醒感知,让孩子愿意主动去探索、去表达、去创造。
下次当你和孩子路过一片花丛,请停下脚步,轻轻说一句:
“你看,它们开得多热闹啊。”
然后,等孩子告诉你,他看到了什么。
也许,那将是一颗创造力种子,悄然发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