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9

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的一角。我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几本崭新的初中课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地理、思政。它们不像小学时那样轻巧可爱,反而厚重得像一块块砖头,封面严肃,内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是隔壁姐姐借给我的初一教材,也是我即将面对的“新世界”的入口。
期末考试刚结束,暑假正式拉开帷幕。没有作业的束缚,没有早起的闹钟,按理说,这该是彻底放松、尽情玩耍的时光。但我知道,这个暑假不一样。再过两个月,我就要踏入初中校园,成为真正的中学生。不再是那个可以在操场上疯跑、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还能拿高分的小学生了。我得为接下来的学习节奏做点准备。
听姐姐说,初中和小学完全是两个世界。课程变多了,内容变深了,老师讲得快,作业量也大。她说:“小学是打基础,初中才是真正开始动脑筋。”这话让我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好奇。我并不是害怕挑战的人,只是不想在开学第一天就被甩在起跑线上。
所以,我决定这个暑假,一半用来休息,一半用来“预热”。
翻开初一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是一篇现代散文,标题叫《春》。我读了几行,发现文章虽然不难理解,但字数明显比小学课文多得多。一篇课文动辄千字以上,段落长,句子复杂,有些词语我甚至没见过。更让我意外的是,整本书里没有一个拼音标注。
小学时那些“bō”“píng”“guǒ”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僻字旁的手写注音——那是姐姐留下的笔记。
我翻到一篇文言文《咏雪》,短短几十个字,却让我愣了好一会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内集”“讲论文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拿出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还好,姐姐在旁边用红笔写了解释:“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讨论诗文的意思。”这让我省了不少力气。
我意识到,初中的语文不只是“读课文、背段落”,它更强调理解、分析和表达。现代文阅读需要提炼主旨,文言文要能翻译成白话,作文也不再是“记一件难忘的事”,而是要求有观点、有逻辑。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天读一篇课文,把不懂的字词查清楚,把重点句子划出来,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同时,我也打算每天写一段小日记,练练笔,不至于开学后面对作文题时大脑一片空白。
如果说语文的变化是“量”的增加,那数学就是“质”的飞跃。
小学数学,我基本都能考满分。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简单的几何图形,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但翻开初一数学课本,第一章就是“有理数”。我看到“-3 + 5 = ?”这样的题目时还不觉得难,可接着就出现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特别是绝对值,书上写着:
\[ |a| = \begin{cases}a, & \text{if } a \geq 0 \\-a, & \text{if } a < 0\end{cases} \]
我盯着这个公式看了好久,才慢慢明白它的意思: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它到原点的距离,永远是正的。比如 \( |-5| = 5 \),\( |3| = 3 \)。这听起来简单,但要用它解题,尤其是混合运算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更让我头疼的是代数。小学最多用个“□”代表未知数,初中直接用“x”“y”了。像“解方程 \( 2x + 3 = 7 \)”这样的题目,我得一步步移项、合并同类项,才能得出 \( x = 2 \)。这不像小学那样靠直觉就能猜出答案,而是需要一套逻辑清晰的步骤。
我决定先不急着做难题,而是把课本上的例题一道一道看懂,然后自己重新做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回过头再看定义。我还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把容易错的地方记下来,比如“负数相加时符号搞混”“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之类的。数学不是靠背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
我打算每天花一个小时自学数学,先啃完第一章,再慢慢往后推进。
英语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词汇量。
小学英语课本后面附的单词表,一页也就十几个。初一英语课本的词汇表,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一个单元就有三四十个新词。我随便翻到一个单元,看到“environment”“pollution”“recycle”这些词,心里咯噔一下——这些词我听都没听过。
更让我发愁的是,这些单词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会用。比如“pronunciation”这个词,13个字母,拼写复杂,发音也不规则。我试着读了几遍,还是觉得拗口。姐姐告诉我,初中英语考试会有听写,也有根据句意填空的题目,光靠“认识”是不够的。
我决定给自己定个目标:在这个暑假,把初一上册的所有单词都过一遍。每天背15个,两个月正好完成。背单词不能死记硬背,我打算用“三步法”:先听录音模仿发音,再抄写几遍记住拼写,最后用这个词造一个简单的句子。比如:
- 单词:pollution
- 发音:/plun/
- 拼写:p-o-l-l-u-t-i-o-n
- 造句:There is a lot of pollution in the city.
这样记下来,印象会更深。我还下载了一个背单词的APP,可以设置复习提醒,避免遗忘。英语学习是个长期过程,我不指望一下子就能流利对话,但至少开学时,不会因为单词太陌生而跟不上进度。
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但初中还有四门让我完全陌生的课程:历史、思政、生物、地理。
小学时,我们只上“品德与社会”,内容大多是讲文明、守纪律、爱祖国,很少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知识。而初中的这些课程,每一门都像打开了一扇新门。
我先翻了翻历史课本,第一章讲的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本里有化石图片、洞穴复原图,还有关于他们如何使用工具、如何生活的描述。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哪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去理解人类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地理课本更让我惊叹。第一章讲“地球和地图”,里面有经纬线、时区、等高线地形图。我第一次知道,为什么中国和美国有时差,为什么地图上的山脉用棕色表示。我还试着用手机上的地图软件对照课本,发现现实中的地形和书上的等高线居然能对得上。
生物讲的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介绍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这些概念。
虽然我现在还不太懂 \( \text{CO}_2 + \text{H}_2\text{O} \xrightarrow{\text{光}} \text{O}_2 + \text{有机物} \) 这个过程的具体机制,但我知道,这是植物能制造氧气的原因。
思政课则讲“中学时代”,探讨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人相处。这门课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标准答案”,更多是引导我们思考。
这四门课,我决定先自学一个月。每天花半小时,通读一个单元,把不懂的概念记下来,查资料或问姐姐。我不追求记住所有细节,而是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知道这门课是讲什么的,有哪些主要章节,重点内容在哪里。等开学后,老师讲起来,我至少不会像听天书。
这个暑假,我没有给自己排满课程表,也没有要求每天必须学八小时。我知道,过度压迫只会让我反感学习。所以我把时间分成三块:
- 上午:精力最好,用来学数学和英语,各一小时。
- 下午:天气热,适合安静阅读,看语文和副科课本,做笔记。
- 晚上:复习当天内容,写日记,或和姐姐讨论不懂的问题。
每周留出一天完全休息,去公园、看电影、打篮球,彻底放松。学习不是苦行僧式的修行,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去享受生活。
我也意识到,自学最难的不是理解知识,而是坚持。有时候一道数学题卡住半小时,想放弃;背单词背到头晕,想偷懒。但每当我看到姐姐书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想到她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就又有了动力。
这个暑假,我没有去旅游,也没有报补习班。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翻着那些厚重的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查着生词,一道题一道题地啃着数学例题。过程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枯燥,但我知道,我在做一件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初中的知识比小学复杂,但这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它不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开始教你“为什么”。
我不确定开学后会不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至少现在,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不再是那个只会等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而是一个愿意主动探索、提前准备的学习者。
这个暑假,我没有虚度。而这段自学的经历,或许会成为我初中三年最宝贵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