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9
我们每天都在和文化打交道。早晨听一首歌,上课时翻一本教材,晚上刷一段短视频,甚至和父母的一次争执——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都深埋着文化的印记。但文化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人生轨迹?
在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学习中,这些问题被反复提及,但很多学生只是背下知识点,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从这份“必背知识点”的提醒出发,重新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看清我们自己是如何被文化塑造的,又该如何主动选择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很多人以为,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只要生活在文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有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孩子出生在书香门第,如果从不读书、不思考,他的文化素养并不会自动提升;相反,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若主动阅读经典、参与讨论、反思生活,反而可能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
知识点提醒我们:“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文化素养是一种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产物。
这就像学数学。没有人天生就会解方程,必须通过练习、理解、纠错,才能掌握。文化素养也是如此。它需要我们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比如阅读严肃书籍、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公共讨论,甚至是对日常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有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才真正被文化“浸润”,而不是仅仅“路过”文化。
很多人把“文化程度”等同于“文化素养”。认为学历高的人一定更有修养,读书多的人一定更有见识。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政治课本明确指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两个高中生,一个成绩优异,考上了顶尖大学,但从不关心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冷漠;另一个成绩中等,却坚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关注环保议题,常常思考“什么是公平”。从文化素养的角度看,后者可能更“有文化”。
因为文化素养的深层,不是你知道多少知识,而是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三观一旦形成,就会像指南针一样,持续影响你的选择。比如,一个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人,可能在挫折中依然坚持;而一个认为“命运由出身决定”的人,可能早早放弃奋斗。
但要注意,三观的影响并不是“永久不变”的。有些同学误以为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于是陷入宿命论。实际上,三观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并非不可调整。通过新的经历、阅读、反思,人是可以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的。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它不只传授知识,更帮助人建立更健全的精神坐标。
有人说:“文化虚得很,不如学点实用技能。” 这种观点忽略了文化的根本属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它绝不是空中楼阁。在人类实践中,文化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
比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农业社会的耕作方式,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文明;现代科技创新的背后,往往有“探索未知”“改变世界”的文化信念在驱动。华为的研发投入巨大,其背后不仅是技术战略,更是一种“自主创新”的文化坚持。
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文化就像软件,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硬件。没有软件,硬件无法运行;没有文化支撑,经济发展也会失去方向。比如,某些地区资源丰富,但长期贫困,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勤劳致富”“诚信经营”这类积极的文化氛围。
反过来,经济也影响文化。有钱了,人们才能建图书馆、办艺术节、送孩子留学。但关键在于:文化并不完全依赖经济。敦煌莫高窟诞生于相对贫瘠的西北,却孕育了灿烂的艺术;鲁迅在国家危难之际,用笔唤醒民族精神。这些都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等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就跟上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并不成立。古希腊在政治动荡、城邦林立的背景下,却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思想巨匠;而一些现代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却面临精神空虚、价值观混乱的问题。
文化的发展有它的节奏。它可能超前于时代,成为变革的先声;也可能滞后于现实,成为保守的阻力。比如,今天很多家长仍然信奉“唯分数论”,这就是一种滞后的文化观念,尽管社会已经越来越需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经济决定文化”就意味着文化必须亦步亦趋。教育的意义,恰恰在于让文化走在时代的前面,而不是被经济牵着鼻子走。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不会只教学生怎么考高分,还会引导他们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世界需要怎样的改变?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优秀文化决定时代的走向。” 听起来很有力量,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并不能“创造”未来,更不能“决定”历史进程。真正决定时代的是社会实践,是千千万万人的行动。
但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像一盏灯,能照亮前行的路。优秀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又反过来引导实践的发展。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最初是一种生态文化观念,后来被广泛接受,最终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环保政策变革。
这说明,文化的力量在于引导,而不在于“决定”。它不能命令历史转向,但可以影响人们的选择。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公平、正义、创新、合作,社会就会朝着这些方向演进。
我们常听说:“文化不同,看法就不同。” 比如西方人重视个人自由,东方人强调集体责任。这种差异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一定不同。
事实上,许多价值观是跨文化的。比如,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尊重诚实、反对欺骗;大多数文化都推崇孝顺、关爱家人。汶川地震时,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援助,这说明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同情心是可以超越文化边界的。
文化差异确实会影响评价,但不是唯一因素。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个人性格,都会影响判断。两个中国人,一个可能支持“虎妈式教育”,另一个可能主张“快乐成长”,他们的分歧不一定是文化造成的,而可能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也要避免陷入“文化决定论”的误区。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用“他是美国人”或“他是中国人”来预测他的想法。
“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句话听起来很美,但如果不加限定,就容易误导。不是所有文化都能激励人,有些文化反而会削弱人的斗志。
比如,某些网络亚文化宣扬“躺平”“摆烂”,鼓励年轻人放弃努力;一些地域文化中存在“重男轻女”“读书无用”等落后观念。这些都不是优秀文化,它们不会增强精神力量,反而可能导致消极、麻木。
真正能增强精神力量的,是优秀文化。它具备几个特征:一是积极向上,鼓励人追求真善美;二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发展;三是具有批判性,不盲从、不迷信。
一首激昂的国歌,能让人热泪盈眶;一本《平凡的世界》,能让寒门学子燃起奋斗的勇气;一场关于理想的班会,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方向。这些,都是优秀文化的力量。
但关键在于:你是否主动接触它?是否愿意被它影响?
很多人以为,只要生活在城市、上重点学校、家里藏书多,文化修养就会“自动提升”。但知识点提醒我们:潜移默化不等于必然形成高文化素养。
文化的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的,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但如果你不呼吸,空气再好也没用。同样,如果你从不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再好的环境也无法塑造你。
举个例子:两个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听同一节课。一个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还查阅资料;另一个心不在焉,只想快点下课。同样的文化环境,结果却大不相同。区别就在于:是否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
这就像锻炼身体。天天路过健身房,不代表你就会变健康;只有真正走进去,坚持训练,才能看到变化。文化修养也是如此,它需要“刻意练习”。
回到最初的问题:文化如何真正影响一个人?
答案是:文化通过价值观塑造我们的思维,通过精神力量激发我们的行动,通过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习惯。但它不会自动发生,必须由我们主动参与、选择和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这意味着:
- 不要只为了考试而背知识点,而要思考它们背后的逻辑;
- 不要只读教科书,还要接触经典文学、哲学、历史;
- 不要只关注分数,还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 不要被动接受所有信息,要学会辨别哪些是优秀文化,哪些是糟粕。
对于家长来说,这意味着:
- 家庭氛围比补习班更重要;
- 与其逼孩子刷题,不如陪他读一本好书、看一部有深度的纪录片;
-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化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的根基。它不保证你成功,但能让你在成功时不失谦逊,在失败时不失希望。它不告诉你该走哪条路,但能让你在迷路时,依然看得见星光。
所以,别再问“文化有什么用”。真正的问题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你现在的选择,正在塑造那个未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