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07
最近一次语文期末考试结束后,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在关注成绩背后反映出的学习问题。这次考试不仅是一次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的环节。
通过对试卷结构、题型设置以及学生答题情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并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
本次语文期末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长为100分钟,参与考试的学生共414人,最高分达到137分,最低分为6分,平均分为107.8分。从整体数据来看,学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基础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深度和思维训练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试卷结构上,主要分为几个大板块: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是整张试卷的基础板块,涵盖汉字书写、词语运用、古诗文默写、句子改写、名著阅读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内容。这一部分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中“汉字书写”题目设计颇具新意。它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抄写句子,而是要求他们观察一幅书法作品,然后用楷书将内容准确抄写在右侧的条幅内。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抄写模式,增加了对视觉信息的识别能力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在“山河壮丽,人物风流”一句中把“丽”字写错。原因在于原作使用的是繁体字“麗”,而许多学生对繁体字缺乏认知,导致误判。这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规范简体字较多,但对于汉字演变、字形结构的理解相对薄弱。
建议在平时学习中适当引入一些常见繁体字或异体字的认知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汉字体系观念。
此外,书写工整度也是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即使内容正确,如果字迹潦草、结构松散,也可能被扣分。因此,良好的书写习惯应从小培养,不仅仅是为考试服务,更是对学生专注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锻炼。
词语积累题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围绕本册教材中的几位历史人物设计了一段文字背景,并嵌入四个易错词语:聆听、鸿鹄、骇人、陛下,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这类题目不再孤立地考查字词记忆,而是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之中。例如,“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远大的志向。如果学生只是机械记忆“hóng hú”,而不了解其文化出处和使用场景,就容易出现书写错误或理解偏差。
第二小题则进一步提升了难度,要求学生在一段文字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这不仅考查词汇量,更考验语感和逻辑推理能力。比如,“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神情变得______”,选项中有“惊恐”“惊讶”“惊慌”等多个近义词,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哪个词最符合语境。
这类题目提醒我们,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会写”层面,更要追求“会用”。家长可以在家中鼓励孩子多朗读、多复述故事,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
古诗文默写依然是基础知识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考试涉及的诗句多为课本要求背诵的经典篇目,如《观沧海》《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按理说得分率应该较高。
但实际情况是,仍有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或漏句现象。比如将“东临碣石”写成“东临竭石”,或将“海内存知己”误作“海内存知已”。这些错误看似微小,实则暴露了学生在背诵过程中缺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
语文学习讲究“文以载道”,古诗文不仅是语言材料,更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建议学生在背诵前先通读全诗,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例如,《饮酒》其五表现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宁静心境,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记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而不是靠死记硬背。
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是试卷中分值较高、能力要求较强的板块。它们不仅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检验其逻辑思维、信息提取和语言组织水平。
本次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一篇记叙性散文,主题围绕亲情与成长展开。文章语言细腻,情感真挚,适合初中生阅读水平。题目设置包括词语解释、句子赏析、段落作用分析和主旨概括等类型。
其中一道题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亲的手为什么总是那么粗糙。”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敏感度和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能力。
很多学生在回答时只停留在表面,如“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的辛苦”,而未能进一步指出这是全文情感转折的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优秀的答案应当结合上下文,说明这句话如何由具体的动作描写引出情感升华,从而深化主题。
这提示我们在日常阅读训练中,不能满足于“看懂故事”,还要学会“拆解结构”。可以尝试让孩子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尝试回答,比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个细节对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通过主动思考,提升阅读的深度。
古诗文阅读部分包括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典诗歌。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谢安与子侄辈讨论雪景的故事,语言简洁,富有哲理。诗歌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将士戍边的艰苦生活。
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在于词汇和句式的陌生感。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何所似”即“像什么”,属于典型的文言倒装句式。如果不掌握这类语法特点,就很难准确翻译。
建议在学习文言文时,建立“词汇卡片”,将常见的实词(如“遂”“乃”“之”)和虚词(如“乎”“者”“也”)分类整理,并附上例句。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短篇文言小故事,增强语感。
至于诗歌鉴赏,重点在于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比如边塞诗中常出现“大漠”“孤烟”“铁衣”等意象,共同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氛围。学生在答题时,应避免空泛地说“表达了爱国之情”,而要具体指出哪些词语或画面传达了这种情感。
作文题目为半命题:“那一刻,我______了”,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经历中的情感体验。
从阅卷情况来看,高分作文普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选材真实、细节生动、情感真挚、结构完整。例如,有学生写“那一刻,我长大了”,通过描述一次独自照顾生病母亲的经历,展现了心理成长的过程。文中对母亲额头的温度、药片的颜色、窗外的雨声等细节描写细腻,令人动容。
相比之下,一些低分作文存在明显问题:要么编造离奇情节,缺乏可信度;要么堆砌华丽辞藻,内容空洞;还有的结构混乱,前后脱节。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过于追求“技巧”,忽视了最根本的“真情实感”。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其背诵大量范文,不如鼓励孩子多观察生活、记录心情。可以设立“每日三句话”练习:每天写下三件让自己有感触的事,哪怕只是“今天同桌借我橡皮”这样小事。长期坚持,写作素材自然丰富,表达也会更加自然流畅。
家长在孩子语文学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与其一味关注分数,不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
1. 营造阅读环境:家中设置书架,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选择适合年龄的书籍共同阅读。
2. 开展家庭对话:饭桌上可以聊聊“今天读了什么故事”“你觉得主人公做得对吗”,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
3. 鼓励写作输出:支持孩子写日记、给亲友写信、参与征文比赛,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任务。
4. 理性对待错误:当孩子写错字、读错音时,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耐心讲解来源和规律,帮助其建立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反馈,提醒我们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