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0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退位减法是孩子们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门槛。许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当孩子初次接触“十几减几”这类计算时,常常感到困惑甚至害怕。这不仅影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其实,退位减法并非难题,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就能成为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工具。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入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退位减法的核心原理,并提供实用的家庭教学技巧。无论你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帮助孩子轻松迈过这道坎。
退位减法主要出现在20以内的减法运算中,特别是当被减数的个位数字小于减数的个位数字时。例如,计算15减9,个位5比9小,无法直接相减,这时就需要从十位“借”1。这个过程叫做“退位”。理解退位减法的关键在于明白“1个十等于10个一”的转换关系。许多孩子卡在这里,是因为他们还没完全建立数位的概念。
回想一下,孩子在学前阶段学习加法时,往往通过实物操作(如数积木或水果)来理解数字组合。退位减法其实是这种思维的延伸,只是方向变成了“拆分”。
我们以最常见的“十几减9”为例,比如15减9。第一步,把15拆成10和5。第二步,先用10减去9,得到1。第三步,把剩下的1和原来的5相加,结果是6。整个过程可以写成:
\[ 15 - 9 = (10 + 5) - 9 = (10 - 9) + 5 = 1 + 5 = 6 \]
这个方法称为“破十法”,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推荐的基础策略。它避免了抽象的“借位”术语,用孩子熟悉的“拆分”和“组合”来解释。试试让孩子用小棒演示:先摆15根小棒(一捆10根加5根散的),拿走9根后,剩下1根散的加上原来的5根,共6根。动手操作能让孩子直观感受数字的变化,比单纯记忆公式更有效。
有些孩子会尝试其他方法,比如“想加算减”。例如,15减9,可以思考“9加几等于15”。因为9加6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这种方法利用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适合对加法比较熟练的孩子。但要注意,如果孩子还没牢固掌握20以内加法,强行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建议先确保孩子能快速说出“9加1是10,9加2是11”等基础组合,再引入这种方法。教学中,可以设计小游戏:家长说“9加?等于15”,孩子抢答“6”,答对了就奖励一个笑脸贴纸。游戏化学习能降低压力,让数学变得有趣。
退位减法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十几减几”的变体中,比如13减7或17减8。这时,孩子容易混淆步骤。一个常见错误是直接用个位相减,例如13减7,孩子可能算成3减7得-4,然后不知所措。这说明孩子还没理解“退位”的必要性。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数位意识。可以画一个简单的表格:
十位 | 个位 |
---|---|
1 | 3 |
当个位3不够减7时,十位的1要变成0,同时个位变成13(因为1个十=10个一)。然后13减7等于6。通过视觉化工具,孩子能清晰看到数字的流动。日常生活中,用钱来举例也很有效:假设孩子有13元(1张10元和3个1元硬币),买7元的玩具,必须把10元换成10个1元硬币,再减去7个,剩下6元。
这种联系实际的例子,让孩子觉得数学有用又亲切。
在家庭辅导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急于纠正答案,而忽略了过程。孩子算错15减9时,不要直接说“不对,应该是6”,而是问:“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孩子说“5减9不够,我就跳过去了”,这说明他理解了问题所在,只是没找到解决方法。这时,可以引导:“那15可以分成10和5,10减9剩1,1再加5是多少?
”用提问代替灌输,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记住,退位减法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和之前的“10以内加减法”紧密相连。孩子如果熟练掌握了10的组成(如10=9+1),退位减法就会水到渠成。花5分钟复习“10的分解”,比直接教新内容更高效。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活动设计尤为重要。一个简单有效的练习是“退位减法接龙”。老师出题15减9,第一个学生说“15拆成10和5”,第二个说“10减9得1”,第三个说“1加5得6”。全班参与,节奏轻快,错误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避免使用“借位”这类术语,改用“拆十”或“换十”,更贴近儿童语言。
课后,可以布置生活化任务:让孩子记录今天花了多少钱,计算剩余零花钱。例如,有12元,买铅笔花8元,还剩多少?真实场景让学习不再枯燥。
退位减法还常出现在应用题中,比如“小华有14块糖,分给朋友9块,还剩几块?”这类问题考验孩子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辅导时,先让孩子复述问题:“谁?有什么?要做什么?”再转化为算式14减9。如果孩子卡在“分给朋友”这个动作,就用玩具模拟过程。
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编故事:“你有14个气球,飞走9个,手里还抓着几个?”故事越生动,孩子越投入。注意,应用题不是增加难度,而是展示数学的实用性。当孩子意识到退位减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会自然提升。
练习是巩固的关键,但题海战术不可取。每天10分钟的口算训练足够:准备20张卡片,写上如16减8、12减7等题目,孩子抽卡速答。答对3题就休息,保持新鲜感。避免连续做题导致疲劳。如果孩子反复错同一类题,比如总在“十几减8”出错,说明对8的组合不熟。
针对性地玩“8的邻居”游戏:问“8加几等于12”,答案是4,所以12减8等于4。这种聚焦弱点的练习,效率更高。电子工具如数学APP可以辅助,但优先选择实物操作,保护视力的同时增强触觉记忆。
退位减法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基础。它建立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和“10的组成”之上。如果孩子连15减5都犹豫,先回溯巩固这些内容。同时,它为后续“100以内退位减法”铺路。例如,32减15,本质还是“拆十”:32拆成20和12,12减5得7,20减10得10,合起来17。
看到这种联系,家长和教师就能明白,现在花时间打好基础,未来学习会更顺畅。别小看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之一。
在情感支持上,多给孩子正向反馈。当孩子成功算出17减9,不要只说“真棒”,而是具体指出:“你用破十法把17拆成10和7,10减9剩1,1加7得8,步骤很清晰!”具体表扬让孩子明白哪里做得好。如果孩子沮丧,分享自己的经历:“妈妈小时候也觉得退位难,后来用小石子摆出来就懂了。
”消除“数学很难”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积极的学习情绪能提升记忆力,但这里不引用无来源数据,只基于日常观察:当孩子笑着完成练习,知识掌握更牢固。
退位减法教学要循序渐进。从“十几减9”开始(因为9最接近10,转换简单),再过渡到“十几减8、7”等。每个阶段确保孩子真正理解,再进入下一环节。例如,熟练“十几减9”后,可以问:“14减9你会了,那14减8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孩子发现规律。
家庭中,利用碎片时间练习:等车时问“13减6”,做饭时问“11减4”。点滴积累,效果惊人。
退位减法不是冰冷的计算规则,而是孩子逻辑思维成长的见证。当你看到孩子从“5减9不够”到自信地说“15拆10和5,10减9剩1,1加5得6”,那份成就感远超一个正确答案。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的角色不是解题机器,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用耐心和创意陪伴孩子,退位减法会成为他们数学旅程中一个温暖的里程碑。
从今天开始,拿起几支铅笔或几颗糖果,和孩子一起体验数字的奇妙流动吧。记住,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只是需要适合他们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