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30

高中语文学习进入高三阶段,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尤其在必修三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不仅篇幅较长,语言密度高,而且涉及大量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这些知识点看似琐碎,实则是理解文意、准确翻译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高三语文必修三中的重点内容,系统梳理常见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同学们在复习中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升阅读与答题能力。
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是指古人书写时,由于音同或音近,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本字。这种现象在先秦至汉代的典籍中尤为普遍。如果不了解通假规律,就容易误解文意,甚至造成翻译错误。
例如,在《报任安书》中出现的“其次诎体受辱”,这里的“诎”字并不是“屈服”的意思,而是“屈”的通假字,表示“弯曲身体”。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可能会误以为是“言辞受辱”或“被言语压制”,从而偏离原文的真实含义。
下面我们结合教材内容,逐一分析必修三中出现的重要通假字。
1. 诎 → 屈
原句:“其次诎体受辱。”
解析:“诎”通“屈”,意为弯曲身体,指遭受宫刑前的身体屈辱。这个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刑罚的残酷性,也体现了作者司马迁对自己遭遇的深切痛感。
2. 剔 → 剃
原句:“其次剔毛发。”
“剔”在这里是“剃”的通假字,指剃去头发和胡须,是古代羞辱性刑罚的一部分。注意,“剔”本义为“挑出”,但在古文中常借作“剃”。
3. 关 → 贯
原句:“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
“关”通“贯”,意思是套上、贯穿。此处指被戴上木枷、绳索捆绑,形容身体被束缚的状态。“贯”有贯穿、穿过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囚犯被拘禁的情景。
4. 枪 → 抢
原句:“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意为撞击。这句话描写的是囚犯见到狱吏时恐惧至极,头撞地面以示卑微。这里的“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枪械”,而是古义“冲撞”。
5. 以 → 已
原句:“及以至是。”
“以”通“已”,表示“已经”。整句意思是“等到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这是典型的音近通假,常见于古文中表示时间状态的变化。
6. 罔 → 网
原句:“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指法网。古人常用“法网”比喻法律的严密与不可逃脱。此句表达了当罪名降临、法网罩下时的无奈与悲愤。
7. 底 → 抵
原句:“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意为“大都”“大致”。这句话说明大多数圣贤的作品,都是在遭遇挫折后奋起而写的。这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是司马迁自我心境的写照。
8. 见 → 现
原句:“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意为表现、显露。作者希望通过文字留下自己的思想与精神,使后人能够了解他的志向与遭遇。
9. 失 → 佚
原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指散失、未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广泛搜集史料,包括那些散落民间的历史记录,体现了他对历史真实的追求。
10. 责 → 债
原句:“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指债务。这里用“偿债”比喻自己完成著述,以弥补曾经受辱的遗憾。这是一种极具情感张力的表达方式。
11. 摩 → 磨
原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意为磨灭。这句话指出,许多富贵之人虽生前显赫,但死后名声却逐渐消失,反衬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作品才能流传久远。
12. 伯 → 霸
原句:“权倾五伯。”
“伯”通“霸”,指春秋五霸。这是古代政治术语中的常见通假,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等有强大影响力的诸侯领袖。
13. 具 → 俱
原句:“具于五刑。”
“具”通“俱”,意思是“全部”“都”。五刑是古代五种刑罚的合称,此处说明受刑之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14. 曷 → 何
原句:“曷足贵乎?”
“曷”通“何”,意为“哪里”“怎么”。整句质问:这样的人生哪里值得尊贵呢?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强烈质疑。
15. 圜 → 圆
原句:“幽于圜墙之中。”
“圜”通“圆”,“圜墙”即圆形的围墙,代指监狱。古代监狱多为圆形结构,以防囚犯逃脱,因此“圜墙”成为牢狱的代称。
16. 纪 → 记
原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指记录、记载。司马迁强调自己是在考察历史成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体现出严谨的史学态度。
这些通假字虽然形式各异,但大多基于音同或音近的原则。掌握它们的关键在于结合上下文判断语义,并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如果说通假字是“字的借用”,那么词类活用就是“词的功能转变”。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严格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别,而是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转换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增加了理解难度。下面我们来看必修三中几个典型例子。
1. 膑
原句:“孙子膑脚。”
“膑”本是名词,指膝盖骨,但在此处作动词,表示“施以膑刑”,即剔去膝盖骨的酷刑。这种用法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常见于描述古代刑罚的语境中。
2. 衣
原句:“衣赭衣。”
“衣”原为名词,指衣服,但在这里是“穿上”的意思,动词用法。整句意为“穿上红色的囚服”。通过这种活用,语言更加简洁有力。
1. 轻
原句:“流俗之所轻也。”
“轻”本是形容词,意为“轻视的”,但在此处作动词,表示“轻视”。这句话说明世俗之人往往看不起某些人或事,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偏见的批判。
1. 倡优
原句:“倡优所畜。”
“倡优”指乐师和优伶,本为名词,但在此作状语,表示“像乐师、优伶一样被豢养”。这种表达方式生动揭示了当时文人地位的低下。
2. 丹
原句:“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丹”指朱砂,名词,在此作状语,修饰“书”,表示“用朱砂书写”。古代重要文书常用红笔书写,象征权威与功勋。
3. 牛马
原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
“牛马”本为名词,此处作状语,意为“像牛马一样奔走”,表达谦卑之意。这是古代书信开头常见的自谦表达。
使动用法是指某个动词或形容词带有“使……怎么样”的意思。这类用法在古文中极为常见,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污辱
原句:“以污辱先人。”
“污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受辱”。作者认为自己的受刑不仅伤害自己,也让祖先蒙羞,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荣誉感。
2. 辱
原句:“曩者辱赐书。”
“辱”本为名词或形容词,表示羞辱,但在此作使动,意为“承蒙您屈尊写信给我”。这是一种礼貌性的自贬表达,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 震恐
原句:“百兽震恐。”
“震恐”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百兽感到害怕”。虽然表面看是描述自然现象,实则暗喻权力的强大足以震慑万物。
4. 思
原句:“故述往事,思来者。”
“思”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后来的人思考”。作者希望通过记录历史,引发后人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1. 固陋
原句:“请略陈固陋。”
“固陋”本是形容词,意为“固执而浅薄”,但在此作名词,指“固执鄙陋的意见”。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表示自己所言未必高明,仅供参考。
1. 过
原句:“幸勿为过。”
“过”本为名词,指过错,但在此作动词,意为“责怪、责备”。整句意思是“希望您不要责怪我”,语气委婉而恳切。
面对如此多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很多同学感到记忆困难。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不要孤立地背诵某个字的通假或活用,而是要把它放在完整的句子中去理解。比如“见狱吏则头枪地”,先读懂整句话的意思——见到狱吏就撞地求饶,再反过来推“枪”不可能是“枪支”,只能是“撞击”,从而确定其通假关系。
可以将所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整理成一张表格,分为“原字”“通假字/活用类型”“本义”“文中义”“例句”几栏。定期复习,逐步内化。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大量阅读。建议每天朗读一段《报任安书》或其他经典篇目,熟悉古文节奏和表达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能凭语感判断某个字是否通假,某个词是否活用。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充满了悲愤与坚韧。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文中每一个字背后的沉重情感。例如,“思垂空文以自见”不仅是文字表达,更是生命价值的寄托。
学习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翻译题,更是为了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通假字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的印记;每一次词类活用,都体现着汉语的灵活性与表现力。
高三时间紧迫,但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理解本质,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提升。希望本文的梳理能帮助你在复习中理清思路,增强信心。当你再次翻开《报任安书》时,看到的不再是一堆难懂的古字,而是一个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