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身处特殊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听障或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真正“听见”语言,“读懂”文字?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稳定,但在面对特殊学生群体时,有时显得力不从心。直到最近一次公开课的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身心发展的支持过程。
而“医教结合,综合康复”这一理念的引入,为我的课堂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这节公开课的主题是汉语拼音教学,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听障学生。他们大多佩戴助听设备,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但对语音的辨识、发音的准确性以及拼音与汉字之间的联系仍存在明显困难。过去,我和其他老师一样,采用图片辅助、反复朗读、书写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些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成果也不够稳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尝试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所谓“医教结合”,并不是让教师变成医生,而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借鉴医学、听力学、语言康复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而“综合康复”则强调通过多感官刺激、行为训练、心理支持等手段,促进学生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发展。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没有急于设计教案,而是先查阅了班级每位学生的听力评估报告,了解他们的残余听力水平、助听设备使用情况以及语言发展现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高频音(如“j、q、x”)的辨识能力较弱,而对低频音(如“b、p、m”)反应更敏感。
这一信息直接影响了我后续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在课堂中加强视觉和触觉的辅助,弥补听觉输入的不足。
例如,在教授声母“b”时,我不仅展示了“爸爸”的图片,还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说话时喉咙的振动,感受“b”是一个浊音。同时,我使用了带有色彩标记的拼音卡片,将声母、韵母用不同颜色区分,帮助学生建立视觉记忆。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对着镜子发“b”音,观察口型变化。
这种多通道的信息输入,使学生不再仅仅依赖耳朵去“听”拼音,而是调动眼睛、手、面部肌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课堂上,我还引入了节奏训练。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语调和节奏的感知往往比单个音素更容易把握。因此,我把拼音编成简单的节奏口令,比如“b-a,bā,bā bā bā”,配合拍手或踏步的节奏,让学生在律动中记忆音节。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记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反馈的及时性和具体性。以往我们常说“读得好”“再大声一点”,但这类评价对学生而言信息量有限。这次,我尝试用更精确的语言进行指导,比如:“你刚才发‘p’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但没有爆破音,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像吹蜡烛那样。
”这样的反馈结合了发音机制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怎么做”而不是仅仅知道“对不对”。
整节课下来,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状态的变化。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主动举手的次数增多,甚至有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小组活动中尝试拼读。课后,几位听课老师在评课中提到,这种融合康复理念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个支持学生成长的“小生态系统”。
当然,我也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比如基础的语言病理学知识、听力学常识等。其次,教学设计必须更加精细化,不能依赖现成的教材照本宣科,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
最后,课堂管理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观察力,因为特殊学生的情绪波动可能更频繁,行为反应也更具个体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医教结合”只能由专家实施。事实上,每一个愿意学习、愿意观察的普通教师,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融入这些理念。比如,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多感官教学”开始:在教生字时,不只是让学生看和写,还可以让他们用沙盘描画笔顺,用身体动作模拟字形,甚至用不同音调朗读词语。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长期积累下来,可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家庭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课后,我与几位家长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在家中也可以延续类似的训练方式。比如,家长可以在和孩子说话时放慢语速,强调关键词的发音;在阅读绘本时,指着文字逐字朗读,帮助孩子建立音形对应关系。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当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孩子的进步空间才会真正打开。
这次公开课让我明白,特殊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得更多”,而是“教得更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发展路径,我们的任务不是把他们拉到统一的轨道上,而是为他们铺设适合的轨道。
而“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提醒我们,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只有尊重科学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回顾整个准备和授课过程,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得到了多少好评,而是学会了如何更细致地观察学生,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困难,以及如何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正是这些真实的课堂经历,让我一步步走向成熟。
未来,我计划继续探索更多融合康复元素的教学方法。比如,尝试将呼吸训练融入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改善发声质量;或者利用语音分析软件,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声音波形,从而更直观地调整发音。这些尝试或许不会立刻见效,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算数。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进步往往是以“毫米”为单位丈量的。但正是这些微小的进步,汇聚成了学生生命中的光。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价值,或许就体现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度的细节里: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耐心的重复,一段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这节拼音课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思考远未停止。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专业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学创新的热情,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