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5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手机为黑板、以网络为讲台,开启一段如此特别的教学旅程。过去几个月的线上教学经历,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场“考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也让我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起初,我对线上教学充满了不安。站在教室里讲课,我能看见学生的眼神,能从他们的表情中判断是否听懂,能通过提问和互动掌握课堂节奏。而面对手机屏幕,一切都变得模糊了。我说话的声音是否清晰?学生有没有走神?他们是否真的在跟读课文?这些问题像细小的针,不断扎在心头。
最让我头疼的,是朗诵环节。语文课离不开朗读,那是感受语言节奏、体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可在线上,我很难同时听到所有学生的朗读声。网络延迟、设备收音效果差、家庭环境嘈杂……种种因素让集体朗读变成了一场“声音接力赛”。有时候,我刚念完一句,学生那边才传来声音,节奏完全错开,课堂的流畅性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初,我让学生一个个开麦朗读,结果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效率太低,显然不可持续。后来,我调整策略,改为分组朗读。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轮流在课后录制朗读音频发到群里。我一一收听、点评,再挑选出读得好的片段,在下一节课播放分享。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也更愿意认真准备。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录了一段《秋天的雨》,语调温柔,节奏舒缓,连我都惊讶于他的表现力。
除了朗读,课堂互动也是一大难题。在教室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调动气氛,可在线上,这种默契被切断了。我发现自己讲得越多,学生的回应就越少。有一次讲《草船借箭》,我正讲到诸葛亮如何巧妙设计,突然发现聊天区一片寂静,连平时最活跃的学生也没发言。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可能只是在“单向输出”,而不是“共同学习”。
于是,我开始调整课堂结构。每节课前,我会设计两到三个开放性问题,比如:“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用什么办法借箭?”“你觉得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因为他太聪明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就是激发思考。上课时,我不再一口气讲完,而是每讲完一个段落,就停下来让学生打字回答或开麦讨论。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我还引入了“随机点名”机制——用一个简单的随机数生成器决定谁来发言。学生笑着说:“老师,这比抽奖还刺激!”
技术问题也是绕不开的坎。网络卡顿、设备故障、软件操作不熟……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一旦发生,就会打断课堂节奏。有一次讲《荷花》,我正播放一段池塘荷花的视频,突然画面卡住,声音断断续续。学生在聊天区刷屏:“老师,荷花不动了!”“老师,我只听到‘荷……荷……荷……’”。
我哭笑不得,索性顺势引导:“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花的样子——它们是什么颜色?风一吹,叶子是怎么摆动的?”没想到,这个意外的“冥想时刻”反而让学生更专注地进入了文本情境。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线上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室搬到网上,而是一次教学思维的重构。它逼着我去思考:哪些环节必须面对面完成?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语言感受力的培养?是标准答案的掌握,还是表达欲望的激发?
在不断摸索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实用的做法,或许对其他老师或家长也有参考价值。
第一,用“微任务”代替长篇讲解。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连续讲20分钟,学生很容易走神。现在,我把内容拆解成5-8分钟的小模块,每个模块后设置一个“微任务”。比如讲《燕子》这篇课文,我会先播放一段燕子飞行的短视频,然后让学生用三个词形容看到的画面,再回到课文,找找作者用了哪些类似的词语。
这样,视觉、听觉、语言表达被串联起来,学生始终处于“输入-输出”的循环中。
第二,善用“非同步学习”补充课堂。
线上教学的优势之一,是学习可以跨越时间。我开始录制一些5分钟以内的“微课”,专门讲解一个知识点,比如“如何区分‘的’‘地’‘得’”。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家长也能跟着学习。我还鼓励学生录制“课文小主播”视频,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或者为课文配一段背景音乐。
这些作业不仅巩固了学习,也让孩子感受到:语文不只是课本上的字,更是可以创造和表达的东西。
第三,建立“线上学习仪式感”。
在教室里,上课铃响、起立问好、翻开课本,这些动作都在提醒学生:“现在是学习时间”。线上容易模糊生活与学习的界限,所以我特别注重营造仪式感。每次上课前,我会播放一段固定的轻音乐,提醒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课后,我们一起念一句“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明天见”作为结束语。
有个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现在到点就主动坐到书桌前,说‘老师要上课了’。”
第四,让家长成为“协作者”而非“监督者”。
线上学习离不开家庭支持,但我尽量避免让家长变成“作业检查员”。我会在课后发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告诉家长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建议他们如何与孩子互动。比如学完《小英雄雨来》,我会建议:“今晚吃饭时,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听听他们的想法,不必纠正对错。
”这样,家长参与的是思维交流,而不是纠错任务。
这段线上教学的经历,也让我重新理解了“教师”的角色。过去,我更像一个“知识传递者”,而现在,我更像是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我不再追求“讲得多”,而是关注“学得深”;不再强调“纪律严明”,而是重视“参与积极”。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线上教学的种种限制,反而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心中是否燃起了对语言、对表达、对思考的兴趣。
当然,这条路还在继续。我依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照顾到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如何让线上课堂更有温度?如何平衡教学效率与学生负担?但我不再害怕这些问题。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机会。
如果你也是一位教师,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请相信:适应新方式的过程注定不会轻松,但只要我们始终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首位,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对着屏幕发呆,请别急着责备。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监督,而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学习设计。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学问。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它的核心始终未变: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各种限制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窗——哪怕只是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