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2
放学铃声一响,教室里闹哄哄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腾着飞出校门。可我家隔壁的小明,却总是慢吞吞地收拾书包,眼神躲闪着不敢看人。他妈妈悄悄告诉我:"昨天又把语文试卷藏起来了,说'太难了,我永远学不会'。"这话像根小刺,扎得我心慌。
作为带了十年六年级语文的老教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不是他们笨,是语文这座山,在他们眼里太高太陡,挡住了阳光。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怎么让这座山变得亲切些,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小路,一步一步往上爬。
记得去年春天,班上来了个叫周聪聪的男孩。他总缩在教室角落,作业本上字迹歪歪扭扭,像被风吹乱的稻草。有次听写,他连"春天"两个字都写不对,脸涨得通红,差点哭出来。我蹲在他桌边,没说"你得努力",只轻轻问:"聪聪,你最喜欢春天什么呀?"他眼睛一亮:"风筝!蓝蓝的天,风筝飞得老高老高。
"那天放学,我陪他放了一只纸风筝。风一吹,线轴转得飞快,他喊着"飞起来了",笑声在操场上滚着跑。回家路上,我让他用"春天"造个句子。他想了半天,小声说:"风筝带着我的梦,飞进春天的怀里。"你看,语文哪是什么冷冰冰的试卷?它是风筝线,是风,是孩子心里那点暖乎乎的盼头。
从那天起,聪聪的听写本上,"春天"再没写错过。
孩子们学语文,最怕的不是字词难,是心里那堵墙。墙那边,是"我肯定不行"的念头,像藤蔓一样缠住脚踝。班上苏强就是个例子。他妈妈总说他懒,可我知道,他书包里藏着一本画满小人的笔记本——那是他偷偷写的"英雄故事",字虽丑,情节却活灵活现。有回作文课,我故意把题目改成"假如我是超人"。
苏强眼睛唰地亮了,笔尖在纸上跑得飞快。下课铃响,他第一个举手朗读:"超人不用飞,他蹲下来,听小朋友说话。"全班鼓掌时,他肩膀松开了,像卸下千斤担。后来他悄悄告诉我:"老师,原来写作文不难,难的是没人听我说话。"这话让我愣住。语文复习不是填鸭子,是给心开门。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声音被听见,那些生字词、阅读题,自然就成了他故事里的小台阶。
复习计划里,我总把"看见人"放在第一位。别急着抓分数,先摸摸孩子的脉。像叶传喜,基础弱得像漏了底的篮子,可他特别会逗人笑。课间我常拉他演课文——《草船借箭》里,他扮鲁肃,急得直跺脚:"孔明啊,这雾太大,咱别送死!"全班笑得前仰后合。笑声里,他把"诸葛亮"三个字记牢了。
放学后,我留他五分钟,不讲题,只聊"今天演戏开心吗?"他点点头,眼睛亮亮的。第二天,他主动交了改错本,虽然还有错字,但每道题都画了个笑脸。这就是我的小窍门:每天给后进生一个"发光时刻"。可以是领读生字,可以是给同桌讲个小故事。
成功不用多大,一次把"的得地"用对了,一次把课文读出感情了,都值得击掌欢呼。孩子心里的小火苗,就靠这点点星光续着。
课间十分钟,我常看见刘龙一个人蹲在操场边画蚂蚁。有天我坐过去,问:"蚂蚁在忙啥呢?"他头也不抬:"搬家!雨要来了。"我顺口说:"写篇观察日记吧,就写蚂蚁怎么预报天气。"他犹豫着点头。第二天,他交来半页纸:"小黑点排长队,像老师带我们做操。"字歪但真诚。
我把他文章贴在墙上,标题就叫《刘龙的蚂蚁气象站》。他路过时总踮脚看,手指轻轻摸着自己的名字。后来他妈妈说,孩子回家主动翻字典了。你看,复习哪需要死磕课本?生活里处处是语文。让孩子从蚂蚁搬家、风筝飞天里找语言,比抄十遍生词管用多了。我总提醒家长:晚饭时别问"考几分",聊聊"今天啥事让你笑了"。
孩子张嘴说话的每一秒,都是在练表达。
武松这孩子,名字威风,学习却总打蔫。有次默写,他交了白卷,头埋得低低的。我没批评,只递给他一张纸:"画个你心中的武松吧。"他画了个扛着扫帚的"清洁工武松",下面歪歪扭扭写:"武松打虎假的,我打蚊子都打不着。"我哈哈笑起来:"这想法太妙了!
"第二天,我让全班玩"改写故事":孙悟空不去取经,改开快递站。武松举手最积极,说"武松在超市当理货员,专治过期食品"。他边说边比划,把"景阳冈"说成"超市三楼",全班笑翻了。笑声中,他把"冈"字写对了三次。复习不是刻板的重复,是让孩子在玩里长本事。课间我常搞"词语接龙",输了的人要学猫叫;
读课文时,分角色演,谁卡壳就集体帮腔。这些"不正经"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最放松、学得最牢的时候。家长在家也能试试:让孩子当小老师,给你讲个童话;或者用冰箱贴拼句子,错一个贴个卡通贴纸。
陈士豪的妈妈总焦虑:"他连拼音都忘光了,咋办?"我告诉她,补基础像煮粥,火急不得。有回士豪把"谢谢"写成"蟹蟹",我没改,只问:"螃蟹说谢谢,是不是举着钳子鞠躬呀?"他咯咯笑,自己改过来。从此,我们班管错字叫"小螃蟹",找错字变成捉螃蟹游戏。对基础弱的孩子,我从不堆作业,只抓"最小进步"。
比如周娟,每天只要求她记住两个新词。她记"温暖",我就带她摸晒过的棉被;学"勇敢",让她给全班唱首歌。一星期后,她主动说:"老师,'温暖'是太阳晒在背上的感觉。"这种理解,比抄十遍深刻百倍。复习计划里,我专设"五分钟闪光时间":课前让孩子分享一个小发现,哪怕只是"今天云像棉花糖"。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话有价值,学习的勇气就悄悄长出来了。
家庭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可不少家长只会问"作业写完没"。高眯的爸爸以前总吼她:"这题都不会,笨死了!"后来我们约定,每天只夸一件小事。有天高眯算错数学题,爸爸却说:"你'认真'这个词写得真漂亮。"孩子愣住,眼泪吧嗒掉。第二天,她主动问爸爸:"'认真'还能组啥词?"家庭教育不是监督站,是加油站。
我常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读到有趣处,故意卡壳说"下句啥来着";或者把菜名编成顺口溜,"土豆烧牛肉,香喷喷吃不够"。这些小互动,比逼着背课文暖心得多。记住,你眼里的光,会变成孩子心里的灯。当孩子从你脸上看到"你真棒",他才敢对语文说"我再试试"。
复习路上,耐心是金子。叶传喜背古诗总卡壳,有回《春晓》背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我没笑,只接句:"好呀,加个注释:春困时蚊子最猖狂。"他不好意思地挠头,却把"晓"字记住了。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是细水养鱼。
对后进生,我有个"进步小本本",不记分数,只录闪光点:"今天主动举手""把'的'用对了"。每月让孩子自己看,他会发现:"原来我进步这么多!"家长也能做这个——在冰箱贴张表,画星星代替打勾。孩子攒满五颗星,就陪他放风筝、看云朵。这些小仪式,让努力看得见、摸得着。
说到底,语文复习不是打仗,是陪孩子种花。种子埋得深,别急着掀土看。班上刘龙从不敢开口,到现在能当小导游讲校园故事;苏强的"超人作文"被校刊登了,他妈妈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儿子的梦会飞"。这些变化,哪是靠刷题刷出来的?
是老师蹲下来听他说话,是妈妈放下手机看他画蚂蚁,是同学拍着他肩说"你刚才读得真好"。教育最动人的地方,就藏在这些柔软的瞬间里。
春天又来了,操场边的柳树抽了新芽。昨天,周聪聪跑来给我看他的新风筝——上面用彩笔写着"语文真好玩"。风一吹,纸鸢摇摇晃晃升上蓝天,像孩子终于舒展的翅膀。亲爱的家长和老师,别只盯着试卷上的红叉。蹲下来,牵起那只小手,带他去闻雨后泥土的味道,听风吹树叶的歌。语文的根,就扎在生活这片沃土里。
当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爱,那些字词句篇,自然会像风筝线一样,稳稳牵着他,飞向更远的晴空。记住,你给的每一分温暖,都在悄悄改写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