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5

在初中阶段,很多同学对写作文这件事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它能表达自己,害怕是因为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但其实,作文并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模板,也不必总是苦思冥想才能写出好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往往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自由的表达。
我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名叫郑老师。她教我们语文的时候,已经在这所学校待了很多年。她的课从不按常理出牌,却总能让全班同学心甘情愿地跟着走。她不是那种只会念课文、讲语法的人,而是一个能把课堂变成一场小小冒险的引路人。
记得初一刚开学没多久,那天早上第一节就是语文课。同学们刚坐定,教室门就被轻轻推开,郑老师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音响设备。她笑眯眯地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听歌!”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今天放假?”
有人猜测:“难道是老师心情好,想让我们放松一下?”
还有人悄悄翻书,以为这是临时调换的课程安排。
郑老师没有解释太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别急,先听歌,然后把你们听到的关键词记下来。”接着,一首轻快的流行歌曲缓缓响起。音乐流淌在空气中,同学们一开始还带着几分好奇和玩笑心态,但很快就被旋律吸引住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郑老师一边听歌,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词句——有的是歌词中的句子,有的是她即兴圈出来的重点词汇。她动作自然,像是在跳舞,也像在作画。随着节奏,她的身体微微摆动,仿佛被音乐带动着前行。
听完第一首歌后,她突然宣布:“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根据这些词,表演一段情景剧。”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但最后还是有几个胆大的同学鼓起勇气走上讲台。他们模仿歌手的动作,配合着歌词做动作,有唱有跳,有说有演,整个教室笑声不断。
轮到郑老师时,她干脆直接上台,扭腰、甩手、转圈,完全沉浸在音乐中。那一刻,她不再是老师,更像是一个与学生一起玩耍的朋友。那场“歌舞会”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气氛热烈得让人忘了时间。
等大家安静下来,郑老师才慢悠悠地说:“好了,现在请用刚才记录下来的那些词,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哀叹声。“又要写作文?刚刚才玩得这么开心,现在又要动笔?”不少同学心里直犯嘀咕。
但就在这个时刻,郑老师站到了讲台中央,拿起一支粉笔,开始写起了作文。她没有打草稿,也没有停顿,只是一边回忆刚才的歌声,一边把那些零散的词语串联起来。
“当风穿过麦田,阳光落在肩头,我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悄生长。”
“原来,成长不是轰轰烈烈的呐喊,而是某一天清晨,你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
“那首歌里的‘远方’,不只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的一次出发。”
短短几分钟,她就写出了一篇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的文章。文章里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处处透着温度。它不是为了拿高分而写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那一刻,全班都沉默了。不是因为震惊,而是因为被触动了。
后来我才明白,郑老师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听歌写作文”,她是在教我们一件事: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感受生活的记录方式。那些看似无关的歌词片段,其实是生活中真实情绪的投射。当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去联想,文字自然就会从心底流出来。
从那以后,我不再觉得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每当我想写点什么,我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今天有没有看到特别的画面?比如夕阳下的操场、下雨天湿漉漉的街道?
- 有没有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可能是朋友随口说的一句话,也可能是广告语里的一句调侃。
- 有没有一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我?比如失落、兴奋、愧疚,或者莫名的期待?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作文的开头。
郑老师从不强调“结构完整”“开头结尾必须点题”这类硬性规则。她说:“如果你写的时候心里有东西,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撑起一篇完整的文章。”她鼓励我们多写日记、随笔,哪怕只有三五行,只要真实就好。
有一次,我写了一段关于奶奶包粽子的回忆。我没有刻意描写过程,只是写了她手上裂开的口子,还有她一边包一边哼的小调。那天放学回家,我把这篇短文读给妈妈听。她听完后眼眶有点红,说:“你写得真像。”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最打动人的文字,从来不是靠技巧堆出来的,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表达。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是第一次独自坐公交的经历,也许是考试失利后躲在厕所哭的瞬间,也许是和父母争执后突然理解他们的那一秒。这些微小的片段,都是写作的宝藏。
我们不需要等到“灵感爆发”才动笔。真正的灵感,藏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郑老师常说:“语文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她教我们的,不只是怎么写一篇文章,更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她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多复杂,而在于是否真诚。
如今我已经毕业多年,但每次提笔写作,耳边总会响起那首曾被播放过的歌,还有郑老师站在讲台上挥舞粉笔的身影。那堂课,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文,更让我懂得:写作,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如果你也觉得写作文难,不妨试试换个角度。不要把它当作任务,而是一次分享的机会。你可以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封信;可以描述一次旅行,也可以记录一次失败后的思考。只要是真实的,就有价值。
记住,最好的文章,从来不来自“应该写什么”,而是来自“我想说什么”。
就像郑老师说的:“当你不再害怕写错,文字才会真正自由。”
所以,别怕。从今天开始,试着写下你此刻的感受吧。也许是一句简单的感叹,也许是一段模糊的记忆,但只要是你心里的话,它就已经是一篇好文章了。
写作,本就不该是负担。它是你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是你留给未来的信件,也是你对自己最温柔的陪伴。
愿你在纸页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