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家长教育多“暗示”宝贝更听话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父母宝典

家长教育多“暗示”宝贝更听话

更新时间:2025-05-23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可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权威,用命令的口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冗长的道理来说教,甚至极不耐烦地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对。

我们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改变,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直至被打造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模型”孩子,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强硬蛮横的态度和正儿八经的说理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激起孩子本能的叛逆和反抗。

其实,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在一种更轻松的氛围中,更有效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暗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向人们展示了“暗示”的无穷魅力。

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给孩子积极的暗示,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在“暗示”下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

热情、激励、赞许的积极暗示,使孩子觉察到温暖,让孩子信心满满,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

语言暗示

情景回放:

婷婷是个性格温顺的孩子,说话细声细气,模样也长得挺惹人喜欢。可她做起事情来慢吞吞的,吃饭慢,走路慢,写字画画都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尤其是早晨起床,没有半个小时,这个“小磨蹭”就穿不好衣服。

妈妈的耐心都让她给“磨”没了,常常对她不耐烦地大吼:“你快点好不好?”“每次都是你拖时间,没见过你这么慢的孩子。”还跟外人诉苦:“这孩子慢得让我们真没辙。”

方式应用:

尽量避免当着身旁的人批评和数落孩子的“慢镜头”,反而故意和他人聊天:“我们家婷婷起床穿衣动作好快,比以前整整快了5分钟呢!

信不信呢,她下次会比我们的动作还快呢……”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婷婷行动果然迅速了些。幼儿园进行“扮小鸡捉虫子”的游戏,妈妈对她说:“婷婷是最棒的,一定可以捉得最多!

”结果,婷婷捉的“虫子”虽然在班里不算是最多的,但是足以让别的小朋友羡慕不已。

点评:

“语言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传递我们的意思,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自己的建议方向发展。

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可以做到”等语言暗示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

行为暗示

情景回放:

龙龙爱热闹,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成了“人来疯”,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抢水果吃,拉着客人跟他比试“武功”,有时拳打脚踢,让客人啼笑皆非。为此爸爸大声呵斥,甚至打他的屁股,而他竟不依不饶地撒娇大哭,弄得气氛尴尬。

方式应用:

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关键时候不“长”记性。哪怕你已经跟孩子说明道理,制定规矩,还是应该给孩子明确的停止“疯”的提示,但这种提示不宜是打骂的强制手段。可以在和孩子约定好的基础上,用咳嗽、眼神或是摇头等加以禁止孩子的“疯”劲。

比如跟孩子商量好,用拍拍孩子的肩膀方式提醒孩子:拍一下,表示“别闹了”;拍两下,表示“我生气了”;拍三下,表示“你该受罚了”等。

点评:

“行为暗示”,是指运用表情、动作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示意立场和态度,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

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起的大拇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孩子的自尊。

环境暗示

情景回放:

帮花花报名小提琴班后,她一直没开心过。每次回来总是闷闷不乐,不是说提琴班里谁的小提琴拉得特好,就是说老师批评她哪个音拉得不够准什么的。她蔫蔫地得出结论,自己比别人笨,好多次都想放弃学琴,最初的学琴热情变成了“五分钟热度”。大家苦口婆心的劝导被她当成了耳边风。

方式应用:

从树立花花的信心和毅力出发,在花花的琴房墙壁上,挂几条毛笔写的座右铭,贴两张花花平时最喜欢的偶像提琴家画图。

在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计划表,包括考级目标,还有大家作为听众的听琴评价:“好听,我们很陶醉”“有小提琴家风范”“坚持就是胜利”……

点评: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为设置的环境有意识地加强意思表达,针对性的氛围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种微妙的暗示温和而令人不抗拒,从而起到激励的效果,让孩子朝进步的方向努力。

暗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于培养孩子的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长方面至关重要,暗示是一座直抵孩子心灵的桥梁,帮助家长和孩子间有效进行亲子沟通。

暗示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暗示时,还必须注意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这样暗示才能产生预期效应。

爱孩子,不妨善用“暗示”教育孩子,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相关文章
  1.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家长与学生不可不知的教育智慧
  2. 当课堂变成魔法花园:一位家长的沉浸式教育探索
  3. 初中生家长教育心得:理性定位、有效沟通与心理健康关怀
  4. 聚焦学习与成长:为家长与学生量身打造的教育指南
  5. 从数学课堂听评课中汲取教育智慧,助力学生与家长共同成长
  6. 六年级家长会深度感悟:家庭教育中的四个关键维度解析
最新文章
  1. 三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
  2. 高一历史必修一:希腊民主与罗马法的光辉旅程
  3. 初中数学正确率提升秘籍:从基础到实战的全方位指南
  4. 地球的“皮肤”与生命的舞台:从海洋到陆地的奇妙探索
  5. 轻松掌握初中数学“绝对值”:从理解到应用的完整指南
  6. 家庭教育:点亮孩子成长之路的明灯
  7. 语文学习的自我觉醒:从期中考试中寻找成长的钥匙
  8. 小学数学偏科怎么办?家长和老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9. 与青春期同行: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温暖灯塔
  10. 小学数学除法启蒙全攻略:让抽象运算变身高频生活技能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