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3

我和小童父母相识是在去年的夏天,那是六一儿童节,小童妈妈带孩子去看画展。当时我们都停留在“Frida Kahlo”的画前,也许小童母亲看出了我对这张画的喜爱。这仿佛瞬间的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她也非常喜欢这位生命中充满痛苦但仍然热爱世界的墨西哥女画家。
由于爱好相同我和孩子母亲彼此交流起艺术心得。当时孩子的母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很多来美术馆的人都是来去匆匆,然而孩子的母亲对作者非常了解。深入的交谈后我们互换了名片,原来她在中央美院读过绘画研修班,目前是一家企业主管,孩子今年七岁,小家伙也特别喜欢艺术。
一般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去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最近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困扰,正好赶上节假日出来带孩子散散心。
正好大学选修过心理学,我表明意图后孩子的母亲非常感谢。弯腰示意孩子给我打招呼,孩子紧张的告诉我,她叫叶童,今年七岁上小学二年级。听完孩子介绍我也忙蹲下做自我介绍,“我叫桃子,今年21岁,我也上二年级”。
孩子被我的话勾起了兴趣,撅着小嘴望向妈妈“哥哥骗人”,看着可爱的小童我赶忙解释说:“其实哥哥上大学二年级。”由于我幽默的开场很快和小叶童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坐在地上聊了很多......
孩子母亲对我说:“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麻烦。起因是上周上学忘记拿作业本了,老师以为孩子说谎,让他们几个没有交作业的小朋友下课后一块去办公室补写作业。因为被班主任批评了几句,孩子出现了逆反心理,拿着笔不肯写。班主任也非常生气,让小童坐下写,孩子的铅笔不小心碰到了旁边一个孩子的眼睛。
班主任吓坏了,赶紧给我打电话,让我过来,拍片子、拿药、开化验单。最后对方父母见孩子没什么大碍,也没有追究。然而最让人气愤的是小童班主任当着大家的面指责孩子。孩子当时特别沮丧,到家孩子哭着说自己写作业了,只是忘记拿,但是老师不相信她。由于班主任今天硬让自己坐下才不小心碰到李晓的。
我听了孩子的解释,越想越生气。立马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给一个说法。校长解释说:“明天具体了解一下情况,先请家长消消气”。考虑到这位老师是孩子的班主任,害怕孩子在学校受冷落,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没想到刚刚过去没几天,上体育课的时候小童的头被砸了一个大包。放学接孩子才发现,我忙询问班主任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解释说孩子太淘气,只是有点红肿,也没什么大事,就没有通知家长。当时一听我就火了,这是老师该说的话吗,孩子受伤了,您一句安慰也没有,上来就直接指责我们家孩子。当时我就拉着孩子找学校的校长。
老师也发现自己说错了,当着校长的面服软道歉。当时看我气消了,校长和孩子班主任,你一言我一语的给讲大道理。反正我也讲不过他们,只能强忍住不说话,干巴巴地坐着。到家思来想去感觉特别的憋屈,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慢慢地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只要是这位老师一上课,孩子就无精打采,老师是孩子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如果得不到解决,孩子的学习就毁了。我和学校沟通几次了,一直给的说法是不能调班,如果调必须要有上级的文件。
我听了到小童妈妈的遭遇,心理也非常气愤。忙安慰孩子母亲,不能因为外部原因给孩子造成学习上的压力。正好我在北京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你周末可以带孩子来玩,让孩子来学画画,缓解一下压力。我也帮您疏导一下孩子的心理。在此之后每个周末母亲都会带着小童过来学习绘画,孩子慢慢的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不过一天孩子的一个举动让我吓一跳,孩子笑着说想让我当孩子的爸爸,这样就能陪她玩了,课后忙和孩子的母亲沟通这件事。
孩子的母亲显得特别的尴尬,因为孩子父亲的事业正在上升期。他的童年很少有爸爸陪伴,不过每周都会陪她一起玩、一起吃饭。其实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吃一顿饭,买一堆玩具那么简单;孩子的世界需要时间的陪伴,很多时候家长都习惯站在自己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嘛,很简单!
孩子真的很简单吗?
现在的家长都忙于事业,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来找学校。另外学校有时候也是疏于心理辅导。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批评,孩子心里的这个小嫩芽就会折断,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孩子讨厌某个老师,就会厌倦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
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一般都会忙着翻找班主任的电话,质问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家特别乖,该做的作业都做了,这学期学习成绩怎么又是倒数第一”。老师也是被问的一头雾水,还记得上个月和山东的教研员周老师聊天时得知,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的氛围。
装修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为了防止孩子看电视入迷,就没有在房间里安装电视,家里装修最好的、最舒服的、空间最大的就是书房。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因害怕孩子入迷,装修时拒绝安装电视;孩子每天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多数家长把教育看成了高大上的理论,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良好的教育都。融进了生活里。。
目前孩子的教育横跨他们的童年、青年的整个岁月,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而非一方能解决的。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紧密的一方,应该时刻关注孩子在学习中的细微学习变化。如果发现厌学情绪应做出及时的疏导,并和学校做实时的沟通。其实孩子没有错,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来的时候不躲避,走的时候及时反思。
成长过程中大人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对话的对象,而在教学实践大人很少会蹲下身子来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虽然小,但他们的思维和想法往往绝非是一个小孩子那么简单。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并和她玩了很长时间。
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小女孩望了萧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小姑娘卡嘉!”其实你以为他们只是一个孩子,也许他们的内心世界住着的却是一个大人。
所以请不要用你的思维去教育孩子,不要在他们的内心边缘徘徊。如果你没有走进去,说明你没有真的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要降低自己的高度把自己当成孩子;学校和老师也要试着把孩子当成大人,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很多时候,错的不是老师和家长,是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和小童妈妈聊起来,事情发展得到了解决。她和学校认真沟通过几次,学校也重视了,找了服务学校的心理学博士跟自己和孩子班主任做了深入的沟通疏导。同时给全校的老师进行了相关心理培训。
这次培训是有用的,再见到小童时,孩子跟我说他们王老师特别好,听到孩子用特别好几个字,心里特别的感动。
其实每个老师是个好老师,父母爱孩子,老师也爱孩子,只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不对,小童学校的做法是温馨的,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每个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所以说良好的教育绝不仅仅只是输出,也需要我们有好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