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03
在我们生命的初期,母亲会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我们传递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是一种直接的“告诉”。
可是,当童稚的生命逐渐成熟,走向青春期成为“半大人”时,面对生活中那些“似是而非”“亦可亦不可”的事情时,母亲直白的“告诉”往往不被认可,甚至还会引起反感。
这个时候,“说”的艺术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第10封信《烦恼十九》中,安德烈提到让自己心烦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遇到了一位自己不赞成不喜欢的老师,他认为这位老师教学方法陈旧,专业水平不够,因而有了“反叛权威”的想法,他用罢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结果导致学业成绩被判不合格。
第二件事是安德烈被自己心仪的女孩伤害,失恋了,对此,他不知道是应该剪断和女孩的关系自己疗伤,还是若无其事继续这份徒有其表的友谊。
这个时候,作为母亲,作为一个爱子心切的母亲,是否可以帮助儿子做一个决断?是否可以用自己的阅历告诉儿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是龙应台的回应。
“这个世界里,见风使舵的投机者绝对是大多数”“人际关系,其实往往是一种权力关系”,这是年长者痛彻的感悟,龙应台是叫儿子“妥协”吗?
我没有看出来,看上去她只是在帮助儿子梳理他的思绪: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个人被权力打击时,是反抗还是接受?为何接受又为何反抗?如何接受又如何反抗?你想要达到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
在龙应台看来,这件事的结果如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据此是否看懂了自己的内心,是否从中建立了自己为人处世的逻辑和原则。至于这个逻辑和原则是什么,她没有“告诉”儿子。
儿女失恋,我们也许更担心孩子受伤、吃亏,然而龙应台却说“恋爱,是注定要受到伤害的,每一次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再面对下一堂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这是怎样的通达和慧悟啊!
有人说,青春就是犯错的代名词~
“慢慢来”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们和父母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这个时候的孩子会觉得做父母的“很烦”“很嗦”。
我也是一个母亲,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我的孩子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和难题,我常常捧起龙应台的书,向她借鉴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也希望能与同为父母的你一起分享她的育儿智慧。
龙应台的这本亲子书信集对于我们大多数父母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亲子沟通的范式,一种较大限度消弭代沟的可能,一种当孩子开始厌烦我们的说而我们又不能不说时“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