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五年级的孩子,其实也不小了。在古代,十一二岁的孩子,有些已经当家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是一个三观比较动荡的年龄。我们要多善于去引导。
这个引导,是不是只能用鼓励和爱?
不,如果只有爱,没有规则和底线,也会让孩子逐渐掉入爱的深渊,走不到彼岸的光明之路。也就是说,在引导孩子改善学习状态的时候,我们既要有严父的严格,也需要有慈母的慈爱,让孩子能感受到向上的动力,也能理解到不能触摸底线的规则。
这个很难把握。K有点为难。我怎么知道什么事情上需要把握什么度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怎么辨别呢?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给孩子做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榜样。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大人的投射。然后,我们再把事情放到孩子身上,想想背后的原因。不要一味去探究问题表面,我们要多去思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再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的优点,缺点,怎么去做等。
不把自己时时当大人,不把孩子时时当小孩,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才能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你说的话,他才会去听啊。倒变成是我们大人的错了。K有点哭笑不得。
也不是我们大人的错。只是我们当父母的,很多都没有持证上岗的,对不对?嘻嘻。多读几本心理书,对于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确实帮助很大的。
试想,我们小的时候,是希望别人指点,还是指指点点呢?导师,就是拨正方向而已,不需要事事代办的。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学习是孩子应该学会的事情。如何更好地为自己,也是孩子应该学会的。如果没有学会,我们有些人就会变得很焦虑。
这种焦虑,我觉得是父母失去操作感导致的,并不完全跟孩子有关。
怎么让孩子的学习状态更好呢?
首先,先好好和孩子谈谈未来的目标。有了目标,走的路才有方向。可以指定长远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比如,孩子可能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医生,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大目标出发,规划出一些短期的小目标,比如提高数学成绩、参加科学俱乐部等。
接着,有了目标之后,就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的实施方案。只要是孩子设定,父母只需要在旁边了解即可。如果孩子不懂,父母才协助。比如,孩子说想要提高英语成绩,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时,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选择适合的教材等。
是孩子制定自己每天的学习方案,不要主次倒置,最后变成父母制定,孩子执行哦。这样孩子肯定会有叛逆心,到时就更加不可为了。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列出每天想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清单,而不是直接给他们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
紧接着,和孩子一起实行。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允许孩子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故态复萌。这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一次和孩子一起调整方案,保证孩子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对某项任务感到厌倦,我们可以尝试变换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游戏化学习增加趣味性。
可以和老师一起,建立一道孩子成长的最好联盟。父母在家做好了,老师在学校也给与关注和鼓励,孩子的心态好了。比如,我们可以定期与老师沟通孩子的进步情况,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及时调整家庭辅导策略。
每天都有动力,怎么会学习状态不变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