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父母宝典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更新时间:2025-03-12

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已是中小学生的口头禅。中小学生常常都怕写作文,觉得无事可写或者心中想的东西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原本只是抒发心情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如今却变成中小学生恐惧的对象。这实在值得人深思。但问题的症结在哪?一个词足以概括: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萌发欲望的“小念想”,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

有人说写作像是去烹饪美食,如何确定菜谱如何购买食材如何烹调出锅是需要细细研究好好学习的,当然,没有哪个大厨是靠嘴烹调的,高超的技艺是靠日积月累外加不断练习成就的。

一、确定“菜系”

常常听到孩子抱怨作文题目又是“最有趣的事”或是“最感动的人”。是啊,总让孩子吃一道菜,最终只能营养不良或厌食偏食。

作文命题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规律,把握他们写作心态的前提下,做到在作文命题上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才能优化他们的写作动机,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最终把作文写好。

(一)、以孩子的喜好命题

孩子的喜好大多不同,有的爱看电视,有的爱打游戏,有的爱读小说,但在紧张的学习中孩子的诸多喜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以及不务正业。若在此时为孩子搭建一个平台,满足一下他们的喜好,让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所看、所玩的事物,以及为什么喜爱等等。

这不仅能让家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孩子,而且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

(二)、以保持孩子纯真感情为前提命题

母爱、父爱常常是感之不竭、写之不尽的永恒主题,更主要的是,读懂母爱、父爱也就读懂了人生源头,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帮父母第一次洗脚”“偶见父母已经佝偻的背或者父母头上已经发白的两鬓”等等,这些让人深思的话题总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三)、充满趣味性的命题

[ 2 ]小学生常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感兴趣,那就把题材延伸到这些方面去,以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使小学生的创作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新鲜感。

(四)、抓住“转折期”命题

对于刚进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转折期,他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三年级不再是老师眼里的小朋友,这样的思想经历事实可以转化为许多写作的思想素材,让他们以谈话的方式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展示“自我”,使写作潜能得到及时的挖掘。

(五)、以生活中的现象命题

好多学生有追星的现象,也有许多同学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对于此种现象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写出辩论后的认识变化,既能让学生练了笔又能解除心理上的困惑,从而锻炼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理性处理矛盾的能力。

(六)、天马行空,学生自由命题

命题总有缺陷,很多时候禁锢了孩子们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不到及时的抒发,若让孩子自由命题,哪怕是一两句随笔、一小段想法及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课业中体会“写几行”的惬意,激发写作欲望。

二、挑选“食材”

现在的学生对于平时的作文已是疲于奔命,提到应试作文更是“一个头两个大”。但考场内常常出现两种现象:少数学生如有神助,奋笔疾书;大部分则抓耳挠腮,寥寥几行。此种现象源自肚中是否“有货”:若有,则下笔如有神,若无,则任你苦思冥想亦倒不出。

而今,面对铺天盖地、花花绿绿、林林总总的书籍,如何有效、自觉的积累成为构成作文素材的关键。

常常听父辈们回忆一些场景:坐在小凳上缠着父母讲故事;爬上树听说书人的唱念之词;小心的翻阅已经发黄了的“小人书”……现在的学生较之以前有更多的阅读机会,但正是如此却不知道从哪读起。因而要教会他们系统且有主题的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素材链条。

(一)、走进历史

课间十分钟有时可以看到一个男生唾沫横飞的...

课间十分钟有时可以看到一个男生唾沫横飞的讲历史故事,精彩之处常常手舞足蹈;有时又可以看见一个女生讲一段古代凄美的爱情故事,动情处低声哭泣起来,[ 1 ]爱国志、故乡情、民族魂穿插在故事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更轻松的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二)、走进名著

名家名作中有太多的经典语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在阅读后可以摘抄或者剪贴在笔记本上,跟着名家的作品去联想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再将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走进成语

作文中许多同学喜欢用成语来提升自己文章的层次,可是有的时候却弄巧成拙。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成语的含义、用途以及包含的典故,所以常常闹笑话。如若每天积累一个成语,注明它的出处、含义、用途、典故等等,并且不时的跟同学相互交流,那么成语真的会成为你写作中的亮点。

(四)、走进自然

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的。

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感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胸,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

(五)、劳动感悟

安排学生在班会课或者阅读课劳动并适时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让学生体会苦辣、愉悦,这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比读那些诗要好。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这种情感体验,是真实感人的而且充满泥土气息的,淳朴而久远。

(六)、融入社会

让学生在节假日上街感受节日的气氛;去汽车站观察忙碌的行人,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自由市场感受诚实与欺诈,洞察社会、有感而发,用笔记录下内心的感触,为日后的写作埋下坚实的基础。

(七)、讨论焦点

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广泛普及,改变了以往呆板的阅读模式,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最快的接触到社会的动态,参与到社会中热点问题的讨论,“湖北大学生救人事件”“周老虎事件”等等,一些与家长不能说的,与老师不能谈的,在网络平台上都可以畅所欲言。

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别人看待事情的独特视角也可以借鉴。如此大容量的阅读库是我们写作文的强大后备力量。

真正的阅读时文本阅读和生活“阅读”并驾齐驱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挖掘阅读潜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做知识的驾驭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情思的捕捉者,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情流露,一蹴而就。

三、烹调“菜肴”

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绝不可能是食材以及调味料的简单堆砌,作文也是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来的是美文而有的则是记流水账。

(一)、好的开头已是成功的一半

(一)、好的开头已是成功的一半

“文题善,佳作半”。看文先看题,拟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作文题目的拟制不但可以体现出学生语言的技能,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新奇。醒目的题目,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如“这里的港湾静悄悄”颇有新意,耐人咀嚼回味。

看到题目,让人联想到有关“家”的一句平常而精妙的比喻: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仔细品味,使你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宁静、温馨与美好。

看到如此引人入胜的题目已经是一个磁场吸引着读者,如若此时我们再设置“一扇门帘”或“一道屏风”,让读者对你的文章充满好奇,急切的想要揭开你留下的那道悬念,这样精彩的开头肯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充实的内容会让文章更加精彩

平时的积累是写作时的宝库,提取信息并准确运用是此刻的关键。如果平时积累的材料没有再作文中运用,学生也会慢慢丧失积累的兴趣和热情。所以,要求学生每次写作文时都要把平时的积累本放在手边,养成使用材料的习惯,从而很好地杜绝了部分学生写作前不思考,信马由缰,写到哪算哪的不良写作习惯。

写作的文体很多,但在练笔时应该淡化文体,灵活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曾听一位老师上一堂肖像描写的作文课,让我为之一振。他让学生“找爸爸”。

他读出一位同学的文章后居然有五六位同学说这是自己描写的爸爸,再读一篇居然无人“认领”,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抓住自己爸爸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描写,而是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特点的文章就是勉强凑字数而已。

再如一同学描写春天是这样写到: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虽是很好,但却缺乏点想象的意味。然另一位同学则这样写到: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暖暖的春风把桃花吹开了,花儿醒了;暖暖的春风把柳芽吹开了,柳树醒了……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使得文章饱满且有春的气息,再也不像干瘪的木乃伊了。

再如一同学看见湖面停着几艘船舶,便引入了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样动情诗句的加入,使得文章古韵十足,让人细细咀嚼。充实而饱满的内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分析透彻后不难发现原来文章的精彩之处也不过这样简单。

(三)、“凤尾”结局,令人回味

洋洋洒洒几大段,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如何结尾才能让读者有再次阅读的欲望呢?结尾主要是点题且总结,再次让读者回味你的内容,齿颊留香。或用排比强调,增强语气或用比喻使结尾生动形象或用夸张震撼读者心弦。[ 5 ]曾看到有同学这样结尾:一床棉被没有叠,一束阳光有滋味,一条小鱼戏着水,一朵鲜花梦中睡。

幸福就是忙碌中的清闲,繁杂中的简单。也有同学这样总结:面对无奈,面对挫折,充满向往、坚忍不拔的人也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条路虽不笔直但却一直向前……多么悠长、多么贴切、多么自然啊,这样的“神来之笔”使得结尾更使得文章鲜活起来了。

四、如何指导

在传统的作文课上,老师常常读一篇范文让学生找出写的出彩的地方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又或者让同学自己读一篇文章或书籍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纯粹讲解的作文教学和完全靠学生自悟的作文教学都是错误的,这两种倾向都走向了极端。

[ 3 ]若作文教学代之以“聊天谈话”“情景观察”“游戏活动”“情感交流”等方法,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教师只是顺水推舟地进行适当点拨,使得作文课的过程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个性以及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思考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样的作文课相信大家都喜欢上吧。

如可以在作文课上开展这样的比赛:

(一)、串词大比拼

从老师精选词语中随意抽出四个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词语组成一个奇妙的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活跃了作文课沉闷的气氛。

(二)、当回小医生

老师给出的一篇文章,学生通过讨论、查字典或者查阅课外书的方式,挑出并修改其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在情节上能否动动大手术等等。通过这种“找毛病”的训练让学生日后写作文时不再犯类似的毛病并且自查作文时有了较明确的方向。

(三)、争当“写手”

为了让学生自觉写作文,老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办一种小型的报纸,定期向学生约稿,让出彩的文章发表并在作文课上大声的朗读出来,在课后拿给家长看,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念想,久而久之,写作变为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再也不需要老师的强迫。

只有像这样的作文课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兴趣是一种浓厚情感...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兴趣是一种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

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既然兴趣的作用那么大,那么那些缺少作文兴趣的同学还在等什么呢?赶快行动起来,调动自己的作文兴趣,正所谓“没有兴趣,创造兴趣也要上”。

写作文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关键是兴趣使然。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写出满意的文章来。

相关文章
  1.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3. 怎么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4.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及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6.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
最新文章
  1.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篇
  2. 标点符号小精灵:让孩子的作文活起来
  3. 高中数学初学者的优质学习资源指南:从入门到进阶的实用路径
  4. 小学生学习计划
  5. 特岗教师数学备考:从教材出发,用真实课堂说话
  6. 石油英语词汇(S1)
  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二年级语文期末考后,家长和老师最该做的7件事
  9. 初二那年,孩子不再听你说话了
  10. 大学英语四级词汇(R)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