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一问:要不要把全卷看一遍?
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是看考卷一共几页,多少道题一定要先知道,千万不能落题和落页。关于是否要把全卷的题目全看一遍,同学们按自己的习惯来做,没有对错之分。一模二模你们怎么做的,高考还是怎么做,不要改变你的习惯做法。 对于第一场考试的语文试卷,我个人的意见是作文题要看一看的,看了作文,心里有数,等到真正开始作文的时候再细细考虑。
二问:如何提高一卷的得分率?
一卷是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和判断题等。一般说,我们的第一判断力非常重要,推翻第一判断一定要谨慎。提高一卷的得分率,同学们第一要重视第一判断,第二要基础扎实,第三要加强抗干扰能力。调查显示:一卷前5题的错误率比较高,因为一开始考生一般心情比较紧张,所以提醒大家,在心情恢复正常时要着重检查一下前5题。英语一卷有听力,占总分比例是挺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对待。
三问:遇上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高考是选拔考试,碰到难题是非常正常的。碰到不会做的题不要紧张,要想到,我不会做,那好多人也未必会做。一定要稳定心态。
四问:有的题可以上手,但做半截又不会了,怎么办?
碰到这样的题不要慌,仔细审题,能做一步做一步,能做两步做两步。高考试题题题设防,题题把关,评分按步计分,中档题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心态一定要放松,不可能一道题会做,就一定能做到底。高考考题看重的是区分度。
五问:最后一题是最难的吗?
不一定。高考试卷有一个长度,指题量的答题时间的一个参数:中等程度以上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答完试题。所以答不完卷子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但是,最后一道题不要不看,能做几步做几步,能得几分得几分。
六问:要不要最后检查一下全卷?
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完题,但一定要留下15分钟左右时间检查全卷。往往检查一遍,能检查出一个错误,从而多得几分,这也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
七问: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答题要领?
基本的答题要领是: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高考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指的是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高考地理最实用考场答题策略
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下面有途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地理最实用考场答题策略》,希望对同学们的文综学习有帮助!
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现代文、古文)或图表、数据、漫画等形式出现的,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考生必须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才能准确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试题,找出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现代社会中,图表、数据等在社会交流的媒体中大量使用,近年的高考试题表现出图象、图表信息量较大的特点。同时,对地理图象、图表系统的考查也是地理测试的一大特点,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象、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例如图前题干、图名、图例等重要信息,因为答案往往隐含在这些内容当中。
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把握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另外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分或三分,这样如果是八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
对试题的信息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非常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里,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有序性、严密性加强训练,并且要把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在考试作答过程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准确。
以上《高考地理最实用考场答题策略》由有途高考网收编整理,高考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
“现代散文阅读”
从高考的语文试卷来看,与艺术有关的试题占有一定比例。高考试卷中的艺术试题不可小觑,一是题量比例不少,二是试题分值不少。
高考语文艺术性试题较常见的有修辞试题、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等试题。
修辞性试题,就是围绕使用修辞方法命拟的考题,先看几个实例。
例1:湖北卷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略,(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例2:1999全国卷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例3: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技巧。
例4:全国卷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以上例子,有的试题是直接提问修辞方法的,如例1、例2。这样的试题对考生有利,因为考生可以从题干中知道所考内容,答题目标比较明确。有的试题是间接提问修辞方法的,如例3、例4。这样的考题对考生不利,考生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试题当中,通过分析、理解,才能知道所考的内容是与修辞有关的。意识不到回答修辞问题,往往所答非问,不能得分。
我们在回答修辞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并答出使用的修辞方法。提问修辞方法的试题常常还要提问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或好处,所以考生还必须清楚每种修辞方法的功用。比如拟人的修辞方法有生动形象、人格化、性格化的功用,而比喻的修辞方法则有具体鲜明、生动形象、可感性强的功用。我们在回答修辞方法的功用时,应该注意将修辞方法与文章、或段落、或句子的内容紧紧结合起来,来谈它的作用或好处。任何就修辞谈修辞的答题都是不完美的。
另外,回答修辞方法的试题时,不要只从艺术的角度答题,还应该结合思想内容来回答,这样的答题才严整、完全。例如福建卷13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道试题的答案是这样的:“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这个答案首先回答了第一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艺术方面的。其次是回答第二问:“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内容方面的。又如天津卷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这道试题的答案是这样的:“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扩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这道试题答案的前一部分是修辞方法,属于艺术方面;后一部分是作用方面的,它侧重于内容方面。
我们在考察大量的修辞试题时,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回答修辞试题时,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回答,也要有内容方面的简明分析。
高考语文艺术性试题还有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等试题。我们来看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方面的几个试题实例。
例1:江西卷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例2:全国卷Ⅰ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湖北卷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韩文霜
语文高级教师,南开中学语文学科主管,天津市首届市级学科带头人,南开区“三青三名工程”名师,南开区中语会副会长。从教,先后任教于南开中学初中、高中。十几年来,参加了天津高中多次课改试验教学,近三年又参加了天津首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教学,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高考中,要把平时累积的学习实力薄发在区区几页卷面上,须具备善于谋势的整体应考运筹能力,灵活应用高分答卷方法。各种题型解答时间的分配、答题的先后顺序,难中易各档试题的对策、新型试题、新颖题型的灵机应变等等,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唯有运筹考场优化应对,方可笑傲考场。
一、跳跃式答卷法
近几年高考试卷风格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再像以前把压轴大题、灵活性能力题、高难度综合题集中于最后几道大题,而是把难题灵活题的考点均匀分散,穿插在卷面的各个部分,试卷的前半部分也穿插编排一些小分值但难度较大的烫手小题。答卷一开始被这些烫手小题缠住,一是耗费过多的时间,造成前后答卷时间分配不均衡,大大减少后面大分值试题的思考时间;二是大脑思维在小题解答上卡壳后,过早消耗脑力,产生负担过重的心理焦虑,也不利于在后面答卷中激发出自己最佳的应考水平。
因此,考试动笔一开始就遇到“烫手”的小分值难题,不要硬碰,要机灵地把其晒在一边,让它一边“凉一凉”,等解答完大题后,再去心情轻松地强攻。这种答卷策略的好处是:一开始就用较少的时间较低的脑力消耗解答大量顺手试题,积累较多的卷面得分,引导应考心态进入轻松自信的良性循环之中,一点一点"预热"平时复习中烙印在大脑中的考试题感,大脑思维状态逐渐活跃起来,心情趋于放松,解题思路如行云流水般打开。
二、流水线式答卷法
这种答题法适合于那些基础过硬成绩稳定细心冷静的高三考生。它要求考生从答卷开始就认真细致地解题,尽可能做到每答一题就对一题,逐题逐道按卷面顺序往下做,如同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程序。一般是解答完最后一道压轴题后,所剩余的重新复查卷面时间并不多。这种答卷法的好处是大脑思维状态平和,应考心态平稳,答题顺序与节奏稳健,不会出现卷面得分忽高忽低的失常现象,正式高考答卷得分率与平时的模拟考试基本一致。
三、弃一得九式答卷法(又称弃子答卷法)
有这样一句围棋格言:“不会弃子的棋手永远成不了超一流棋手。”同样,在考场上不善于弃题的同学称不上是一名成熟的应考高手。同学们在次数频繁的考试中,总会碰到一些绞尽脑汁仍理不清思路的特殊题型。面对这些高难度试题,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使用跳跃式答卷法,到最后集中精力全力“啃硬头”,第二种方式是彻底放弃之。
弃一得九式的答卷法与象棋的丢卒保帅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决丢弃分值不大的特殊难解题型,全力保住绝大部分熟悉题型的百分之百得分。
假设丢弃的题型分值累计不超过1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弃一得九的答题得分效益公式是:150分钟答卷时间=135分卷面分值,即放弃15分左右难度极大的实在无法做出的题目,集中宝贵的150分钟考试答卷时间去确保其余135分分值的稳操胜券。相对于大多数考试实力一般化的普通考生来讲,如果长时间一味被难题“黏”住,最终不但这15分争取不到,就连卷面其余的135分分值也要白白丢失许多,白白错过能检查出前面做错试题的良机。
四、易中难三层筛式答卷法
三层筛式答卷法按试题的易、中、难一层一层过滤解答: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下手解答自己很熟悉一想即会的容易题型,再筛找出有一定灵活性半综合性、经多方面分析思考后就能理清眉目的中等难度试题认真解答,最后再集中时间全力攻克剩下的压轴大题。
在高考考场上,考生们如能有效使用各种答卷法和技巧,可优化答卷时间分配,预热启动全脑答题灵智思维,增强考试信心,进入超常发挥的最佳应考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平时厚积的知识,使应考思维、应考能力及考试潜能有超水平的发挥,这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最后一个决定性关口所在。
高考地理答题策略:怎样答题才能打高分
在考试时,有的考生将试卷写的密密麻麻,却不得分;有的寥寥数语,却总能拿高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地理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地理怎么才能拿高分
对于地理试题的答题脉络与应试思路,不少同学感到一直都很棘手。地理考试前面的选择题部分,其所出题目的取材范围相当之广,甚至其中不少与课本知识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但万变不离其宗,经过综合分析与历年题目的纵向比较,我们一样都可以找到其规律所在。而后面的综合主观题部分,考生则往往不懂得正确、规范的答题思路、规律、步骤以及应对几种常见类型的综合主观题的应答侧重点。
地理是一门整体连贯性、延续性非常强的学科。举例来说,不能深刻把握热力环流的根本规律,就很难理解和阐述三圈环流这一重要的自然规律,更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地中海地区夏季干燥而冬季多雨这一相对反常现象的基本原因。
而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又比较杂乱,没有系统地梳理,很难做到不遗不漏,甚至会出现知识结构的严重断层,这也是在做占有大量分值的综合主观题目时多数学生难以答全所有得分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些技巧性的地理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基本难以依靠自身的有限经验来准确归纳、总结并形成完整的体系。而经过一定的培训,并通过多次训练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这些昔日让人头疼欲裂的题目时,就会产生一种有的放矢,按图索骥的轻松与踏实,而不再是之前的盲人摸象了。由此切实充分地从整体、根本上提高综合主观题的得分。
一、选择题中的“关键词”
1、过量还是少量
2、化合物还是单质或混合物
3、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或不正确的”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4、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5、阿佛加德罗常数题中:
①水:常温下是液态;
②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
③SO3:常温下是液态或固态;
④NO2:存在与N2O4的平衡;
⑤和气体的体积有关的比较(如密度):注意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同温同压下才能比较。
⑥不是气体的有机物不需要标准状况的条件,如戊烷,辛烷等。
⑦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把原子量当质子数。
⑧Na2O2、H2O2、Cl2等若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时,反应转移电子数易多算。
⑨注意选项中给的量有无单位,有单位不写或写错的一定是错的。
⑩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
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6、离子大量共存:
①注意酸碱性环境
②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如Fe2+与H+、NO3-不共存,Al与HNO3无氢气等③注意审题,是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7、离子方程式正误:
①看电荷是否守恒
②看物质拆分中否正确,只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其它一律不拆③看产物是否正确,如CO2的反应是生成正盐还是酸式盐、Fe3+与S2-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等
④看原子是否守恒
⑤水解与电离方程式要看准,不要被反应物有水所迷惑。
8、注意常见符号的应用如分清是“====”还是“”,"△H>0"、"△H<0"、沉淀、气体符号,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的应用等等。
二、解答题中的“关键词”及应注意之处:
1、书写“名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或“电极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方程式”。
3、书写方程式中的物质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产物(如酯化反应的水)写全。
4、填写结果时应对准物质。如写“A”的不应写成“B”的。
5、实验填空题或简答题,注意文字用语要准确:
①不用错别字: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饱和与饱合及有机官能团名称等。
②不用俗语:如a、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活塞),b、将气体通进(入)盛溴水的洗气瓶,c、酸遇石蕊变红色(酸使石蕊呈红色)等。
③用语严谨:如pH试纸不能说湿润,其它试纸均要写湿润。三对共用电子对要竖写。离子浓度要用C()表示。
6、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7、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不看清楚,失分。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8、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9、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g.mol-1”。
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失分。
10、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有序,与实验目的相联系,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11、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
12、mA(s)+nB(g)pC(l)+qD(g)这种可逆反应,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
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写反应条件,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14、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等(强调:在复杂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简化)。
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酯的n元环是碳原子数加O(或N)原子数。
16、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17、看准相对原子质量,Cu是63.5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用。
18、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19、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
①分子式写错
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
③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
④分子量算错
⑤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
⑥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解、设未知量、方程式或关系式,计算比例关系、比例式主要计算过程、答、单位、有的题目还要写出推理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20、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21、解题时,切莫在某一个“较难”或“难”的考题上花去大量的宝贵时间,一个10分左右的难题,用了30多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去考虑,非常不合算,不合理。
如果你觉得考虑了几分钟后还是无多少头绪,请不要紧张、心慌,暂把它放在一边,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先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它,找到了感觉,思维活跃了,很可能一下子就想通了,解决了。
化学计算的七大秘诀及例题解析
1.关系式法
所谓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进行计算。利用关系式的解题,可使运算过程大为简化。
其中包括守恒法。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运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在纷纭复杂的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题解析】将纯铁丝5.21g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mL0.3mol/L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A、N2B、NO
C、NO2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
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解得n=3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
答案:B
2.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3.守恒法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
【例题解析】将5.21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mol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得失电子守恒)
4.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5.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混合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平均值法规律: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生成的某指定物质的量总是介于组份的相应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解题方法:解题时首先计算平均分子式或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再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
【例题解析】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B.铁
C.铝D.镁
解析: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
Zn—H2↑Fe—H2↑
2Al—3H2↑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
答案:C
6.极值法
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解析】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A.3.06gB.3.36g
C.3.66gD.3.96
解析: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
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答案:BC
7.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发现思维的方法。解计算题时,若题设条件充分,则可直接计算求解;若题设条件不充分,则需采用讨论的方法,计算加推理,将题解出。
【例题解析】在30mL量筒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水中使气体充分反应,最后剩余5mL气体,求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析:最后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题需用讨论法解析。
解法1:最后剩余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若是NO,则说明NO2过量15mL。
设30mL原混合气中含NO2、O2的体积分别为x、y
4NO2+O2+2H2O=4HNO3
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是10mL或3mL。
解法2:设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为y(mL)
①设O2过量:根据4NO2+O2+2H2O=4HNO3,则O2得电子数等于NO2失电子数。(y-5)×4=(30-y)×1解得y=10(mL)②若NO2过量:4NO2+O2+2H2O=4HNO34yy
3NO2+H2O=2HNO3+NO
因为在全部(30-y)mLNO2中,有5mLNO2得电子转变为NO,其余(30-y-5)mLNO2都失电子转变为HNO3。
O2得电子数+(NO2→NO)时得电子数等于(NO2→HNO3)时失电子数。
以上逐一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化学技巧。解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但从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步骤看,大家应建立一定的基本思维模式。它还反映了解题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有人称之为解题的“能力公式”。希望同学们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深化基础,活化思维,优化素质,跳起来摘取智慧的果实。
聆听并总结以下进行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认真审题,挖掘题示信息。
(2)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
(3)充分思维,形成解题思路。
(4)选择方法,正确将题解出。
考试前最后几天应做的事
1、回顾错题,想想如何在考试中避免类似错误。
2、回看课本,多看看平时复习未作重点的复习的部分知识,如蛋白质、胶体、新材料等。
3、手写一遍重点化学方程式,还有离子方程式、重点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这些都是Ⅱ卷书写的重点,要保证不出错。
4、把考试不该犯的错误写下来,如“名称”写成化学式,结构式写成电子式,离子方程式写成水解方程式等,在高考前多看几遍,提醒自己考场上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5、休息好,调整好考试心态,要充满自信、细心审题、大胆推理、认真书写,保证该拿的分都拿到手,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来。
一、工艺流程题的答题策略
二、化工流程题的结构特点及知识清单
原料浸取出元素——条件控制去杂质——分离提纯得产物
【归纳】原料预处理:
①酸浸:溶解、去氧化膜等,使得可溶性的离子进入溶液中,不容物过滤去除。
②碱浸:去油污(酯)、溶解铝、二氧化硅、氧化铝等,使得可溶性的离子进入溶液中,不容物过滤去除。
③水浸:与水反应或溶解,使原料变成离子进入溶液中。
④研磨(雾化、粉碎):增大反应接触面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
⑤灼烧(焙烧、煅烧):使物质高温分解或者氧化去除杂质、改变物质结构,使物质能溶解。如从海带中提取碘时的灼烧就是为了除去可燃性杂质。煅烧高岭土。
⑥加入其他物质:如有机物醇、四氯化碳、无机盐等----反应、溶解。
【归纳】控制反应条件:
①溶液的PH:提供酸碱性环境反应、抑制或促进离子水解等产生沉淀便于分离等。
调节PH的方法: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一是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二是不引入新杂质。(一般酸、碱、氧化物、水解的盐等)如:要除去Cu2+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不可加入NaOH溶液、氨水等。
②温度:升温----加快反应(溶解)速率;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去除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或易升华的物质。
降温----防止物质分解,挥发;使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使高沸点的物质液化,使其与其他物质分离;降低溶解度,减少损失。
控温-----水浴、沙浴、油浴-----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温度太高---速率太快;物质可能分解、挥发、水解;催化剂可能中毒;发生副反应等。温度太低----速率可能太慢;催化剂活性不高;物质转化率、产率不高等。
③氧化剂(还原剂)(电化学):生产目标(过程)产物或去除某些离子。
④其他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隔绝空气等。
【归纳】分离提纯的方法:
①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四洗;四洗--为什么要洗--用什么洗----怎么洗涤----洗干净没?
为什么洗:去除晶体表面的杂质;把目标产物尽可能洗出来,提升产率;
用什么洗:蒸馏水、冷水、有机溶剂(醇、酮、醚)等;如酒精洗硫酸亚铁铵晶体可降低晶体因溶解造成损失,可以出去表面的水,酒精易挥发,易干燥。
怎么洗涤:沿着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其他溶剂)至浸没沉淀,待其自然流下后,重复2~3次。
洗干净没:(离子检验)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某某试剂(其他操作),产生什么现象?则是否洗干净。
减压过滤(吸滤、抽滤):减压过滤装置由真空泵、布氏漏斗、吸滤瓶组成。
②结晶(重结晶):溶液单一溶质时,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氯化钠溶液结晶过程为----蒸发结晶;所得晶体带有结晶水,如硫酸铜溶液得到CuSO4?5H2O晶体过程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溶液为两种以上溶质时,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得溶质----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少量的KCl;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得溶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如除KCl去中少量的NaCl。
晶体干燥:自然晾干、滤纸吸干、在干燥器中干燥、烘干(热稳定性较好)。
③萃取(分液):当向混合物加入有机试剂(苯、四氯化碳等)后分离的,且题目信息有涉及溶解度不同时考虑萃取。常见液—液萃取(如用苯或CCl4萃取水中的溴),固--液萃取(如用酒精浸取黄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产量)。一般萃取分液后的混合溶液采取蒸馏的方式分离。海带中提取碘(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蒸馏)。
④蒸馏(分馏):题目信息有涉及沸点不同时,考虑蒸馏,常见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
三、化工流程题的答题策略
1、粗读题、得目的、标记有用信息、先问题后框图。
首先将题目从头到尾初读一遍,初步了解原料、目的和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但题目中必须要用到的新信息。阅读时随手标记目的及相关信息。先看问题,再看框图。
2、看箭头,析过程
箭头打进的方向是反应物,打出的是生成物,有进又有出的是可循环利用的而物质。
3、细分析,看措施,推用意、理关系
①原料和产品:从某种原料出发,要得到最终产品,必须除去什么元素、引进什么元素?关注杂质离子的去向及产品的生成,有时需要逆向推倒。
②步骤与目的:加入某种试剂(什么反应),进行相应操作,其目的是什么?结合后面步骤进行思考。特别关注化合价变化和溶液酸碱性(两大主旋律)
③信息和迁移:新信息一般是重要的暗示和突破口,所给的信息一定有用,但需要提炼、重组、分解和迁移,结合设问分析、判断正确做答。
④感觉和结果:对于比较陌生的流程时,不必纠结于某步骤不能看懂,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流程,抓大放小,关注步骤的结果,跟着感觉走。
4、精准和规范:填写答案时要运用正确规范的化学用语,清晰、严密地组织、精准表述答案,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答案。
①增大原料浸出率的措施:搅拌、升高温度、延长浸出时间、增大气体的流速(浓度、压强),增大气液或固液接触面积。
②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③温度不高于××℃的原因:适当加快反应速率,但温度过高会造成(如浓硝酸)挥发//(如H2O2、NH4HCO3)分解//(如Na2SO3)氧化或促进(如AlCl3)水解等。
④从滤液中提取一般晶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晶体)的方法【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冰水洗、热水洗、乙醇洗)、干燥】
⑤从滤液中提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或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晶体的方法(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如果温度下降,杂质也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来>、洗涤、干燥)
⑥溶液配制、灼烧、蒸发、过滤用到的仪器
⑦控制某反应的pH值使某些金属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调节pH所用试剂为主要元素对应的氧化物、碳酸盐、碱,以避免引入新的杂质;pH分离时的范围确定、范围过小的后果<导致某离子沉淀不完全>或过大的后果<导致主要离子开始沉淀>)
⑧减压蒸馏(减压蒸发)的原因: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如H2O2、浓硝酸、NH4HCO3)受热分解\挥发。
⑨检验溶液中离子是否沉淀完全的方法:将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向上层清夜中滴入沉淀剂,若无沉淀生成,则离子沉淀完全。
⑩洗涤沉淀:沿玻璃棒往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取少量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某试剂,若-----------(现象),则沉淀洗涤干净。
冰水洗涤的目的: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降低被洗涤物质的溶解度,减少其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乙醇洗涤的目的:降低被洗涤物质的溶解度,减少其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得到较干燥的产物。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某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为获得AlCl3需在HCl气流中进行。
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此读懂文本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下面是给大家带来资深语文老师的读懂文本类阅读的五种技巧及正确的答题策略。
《考纲》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列举了论述类文本的类型,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考查的内容包括文本中重要概念与句子的内涵,也包括文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达方式;既有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等静态知识的考查,也有说理性与逻辑性等动态分析的考查。
命题思路与试题的考查角度,倒逼我们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备考策略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与备考的过程中,读懂文本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要读懂浅层次的概念与语句,还要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中把握核心内容与说理思路。
读懂文本是前提,文本阅读要强化几种意识技巧。
01整体感知意识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文本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本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比如高考全国课标乙卷中选用了气候正义的文段,读完此文段,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气候正义的内涵。有了方向正确、内容合理的整体感知,文本的深度解读就会有积极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02结构思路意识
以往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很少关注文本的组成,往往孤零零地分析某个语段或某个语句;很少注意语段的数量,更不分析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统观以后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论述类文本,文字量在千字左右,由四五个语段构成,往往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总—分”结构。
关注文章的宏观结构,要有层次意识,文章有几个语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比如高考全国课标乙卷关于殷墟甲骨文研究的文章,共有4个语段,第1段是总说,界定了殷商甲骨文的概念,概括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影响。后三个自然段是分说,从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引发了中外学术界的发掘和做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再如高考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节选自《历史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历史》,共有4个语段,属于“总—分—总”结构。第1段明确提出观点:文学中有历史;第2段的论点是神话传说可以暂当历史;第3段说《山海经》也有史学的成分在;第4段总说,辩证分析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中可以发掘史料,但有些文学不是历史。
了解了文本的结构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对基于整体感知的文本理解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03逻辑关系意识
一篇论述文,主体部分(即分说部分)可以是并列结构,也可以是递进结构。并列结构的几个语段,其内容是并列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各个分论点是不能互相包容的,在陈述的过程中要分条列举,不能随意合并。如果是递进结构的内容,前面文段的内容就可以归纳入后面语段的内容,前面的内容是对后面内容的铺垫或者导入。
比如高考全国课标甲卷的论述类文本《艺术是什么》,第2段的观点是“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第3段紧承此内容论述“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后一段是在认可前一段观点基础上的发展,是对前一段的深化与具体化,论述了“接受者为什么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怎样完成艺术创作”的问题。
当然,除此以外,还可能是正反对比关系。对两种信息与相关的语句要深入分析,注意其实质性的不同。
04语句分析意识
要有一句话意识,即句末点号的意识。要有“解剖一只麻雀”的决心,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述性文本篇章以及句群内部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提观点、作解释(证)、呈并列、承前文、结观点、再递进等。即首句提出观点与话题,紧接着作解释或举例证明,解释说明的语句往往呈并列结构,证明之后承前文话题提出话题或新内容,最后总结上文,强调观点。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
①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②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③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①句提出观点,从空间维度看,气候正义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②句紧承上句,提出公平原则应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③句举例说明发达国家应该如何维护公平原则。通过内容与逻辑关系的分析,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具体阐释,关系更为紧密,划为一层比较合适。本段三句有两个层次,提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
有了这样的分析,就能明确①句是观点句,②③句是解释句,②句从理论的角度解释,③句从事例的角度解释,而且③句用事例论证②句的观点,不是论证①句的观点。
05信息转述意识
如果说前四种意识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意识,那信息转述意识就是解题需要强化的意识。高考试题的选项设置都是在信息筛选与综合的层面上做文章。第1小题选项的信息相对集中,基本能在某一段找到信息源,已经不再是原句内容的调整了;第2、3小题的信息源就不集中了,可能涉及两段或者三段的内容,需要在概括信息的过程中有信息转述的意识,否则不能顺利得出正确选项。
如高考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的第3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第3题考查的是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与否,答案是B项。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相差很多,选项与原文语句的机械对照已经不能落实。只有读懂文段,读懂语句,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如A项,推断依据主要是在第①段。第①段,作者先鲜明地指出当今乡村城镇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该问题的本质,就是所谓“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然后,作者提出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通过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A项内容属于压缩性的信息转述。
当然,信息转述不仅仅是语句的压缩或者内容的阐释,还有可能是逻辑关系的调整。有了正确的整体感知,分析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信息的归类与合并的辨识性操作,信息转述就容易了。
结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前必须完成整体感知——读出论题,读清观点,理清各段各层大意。否则就会缺乏整体感、大局观的支撑,错误率会很高。同时,强化分析意识,尤其是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内容的层次。最后,潜心读题,并将选项内容放回原文相关信息区仔细地核对,衡量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信息是否等值。
1.选择题做完就填答题卡
王妮丽(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去年高考以583分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基地班)
为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去年高考时,每门一做完选择题就填答题卡。这时填答题卡心态较平静,不会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出现涂写错位的情况。
去年数学试卷很难,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出考场时心情很糟糕,这时想起老师的建议:大声朗读下一门科目的课本,强迫自己进入状态,效果不错。
2.考英语前看资料转换思维
马钦(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去年高考以571分考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
原本自己不紧张,考试前突然有一点紧张,因为有太多亲友打电话慰问。建议亲友最好在考试结束后慰问。
考英语前最好看看复习资料,并不是要记住什么知识点,而是让大脑提前进入状态,因为一进考场就要考听力,如果大脑还沉浸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中,可能影响发挥。
3.遇事都往好处想
单博(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去年高考以644分考入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考试前一天没睡好,但我一起床就对自己说“昨天睡得很好”,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天顺利挺过来了。
看大题时,先不想该怎么做,只是看它如何表述,甚至跟自己说“这题我会做”,让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答题。
语文是弱项,相对考得最不好,但因为心态保持得很好,考过了就不再去想,并没影响后来几门发挥。
4.别看他人做题的速度
邓玮(毕业于市11中,去年高考以636分考入浙江大学心理学专业)
考第一门语文时,自己很紧张,试卷发下来都不敢看。于是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很平静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再睁开眼时心情好了许多。将试卷浏览了一遍,跟自己说了声“很简单”。
考场上不要左顾右盼,观察别人做题的进度,万一人家比自己快,会给自己压力。
到考场遇到认识的老师、同学,建议主动打个招呼。即使是不认识的老师,也可问候一声“老师好”,一般老师都会像老朋友似地回以微笑,这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5.高考作文从试卷中找灵感
陈维维(毕业于市11中,去年高考以648分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
考语文时,先看看作文题目和要求,再做前面的试题。因为试卷里会出现一些好句子和文章,也许会给写作文提示一点思路和灵感。
数学考了140分的高分,心得在于“不要寄希望于检查,尽可能做一题对一题”。有些考生做题不太仔细,总想着过后还要检查,这不好。
6.答题遇困难要镇静
秦闻笛(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去年高考以566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去年考理综时遇到很大麻烦。本习惯给三科分配时间,时间一到就算没做完也要做下一科。可打头阵的物理出师不利,没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接下来化学连续两题做不出,心里就开始打鼓,完全没心情继续。
当时放下笔对自己说,“一定要平静下来,一定可以完成试卷的”,结果慢慢平静下来,题目果然做得顺了,回头去做那两道不会的题,也一下做出来了。考场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保持镇静!
7.保持平常心
林洁婕(毕业于市11中,去年高考以672分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一直是弱项的数学,高考考出了144分的高分;而一直认为是强项的语文考得“很不好”。这是因为考数学时有一颗平常心,反正是弱项,不会做很正常,一点也不慌,做一题是一题。而做语文时,患得患失,结果没发挥出应有水平。
另外,建议做大型综合题适当慢些,争取一次做对,这种题目如发现错误,再去修改很耗时。
8.时间分配不要“头重脚轻”
郭荣芳(毕业于黄陂一中,去年高考以544分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理综平时不是很擅长,高考时格外谨慎。前面每个选择题6分,由于担心失分,花了很多时间,导致留给后面大题的时间不足,匆忙中完成答卷。
考试时间要合理分配,不要“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题目争取一遍做对,不要寄很大希望于检查,因为时间不会很充裕。面对特别难的题,要勇于放弃。
9.看着眼熟的题更要留心
闫婕(毕业于黄石三中,去年高考以532分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去年考文综,遇到一个与平时题目“相同”的题,不假思索就写上了答案。考后才发现,它们之间“形似而神异”,结果大相径庭。见到熟悉的题不要盲目高兴,高考一般不会出现原题,此时更要注意细小变化产生的重大差异。
10.不求每题都做但求做一题对一题
胡慧(毕业于黄冈市罗田一中,去年以555分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数学是弱项,去年高考还是考了119分,这得益于正确的答题策略:不一定把所有题做完,把能拿的分数全部拿到就是成功。
数学的大题按步骤给分,对不会做的题千万不要无所作为,一定要把知道的全写出来,哪怕只是解题思路,甚至一条辅助线都会得分。
11.薄弱环节放最后
刘康(毕业于武汉四中,去年高考以592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器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高考时可带一些小零食。去年自己带了一块巧克力进场,感觉体力不支或心情烦躁时用以补充体力,缓解情绪。
考理综时,原本物理排在最前面,但自己将物理大题放在最后做,这是为了尽可能拿到最多的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明智,因为物理的4道大题,自己全没做对。如果一开始就在这些题上花时间,可能后面化学和生物能拿的分,会因时间关系丢掉了。
建议考生把薄弱环节放在最后,尽可能抓牢强项的分。
12.打草稿也排序
谢天(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去年高考以625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审题是高考中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大题的题目要在心中默读几篇,如果看不明白,可借助语文的语法分析法找出主、谓、宾,审清题目。审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一些专业术语,有时一个词包含了很多引申意思。
建议打草稿也不要太随便,可以标出题号,按顺序打,以便检查。
13.弱项考题不放弃
王碧(毕业于武汉一中,高考以643分考入武汉大学)
当年高考时,有一道化学题感觉有点难,根本没想就直接放弃了。因为想到化学是自己的弱项,当时认定自己做不出来。可考完仔细一想,发现那道所谓难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再稍加思考就能做出来。
建议考生,弱项考题如一开始做不出,可在题前做下记号,检查时再思考,不到最后交卷不要放弃。
14.检查时别轻易改答案
刘俊翔(毕业于武汉四中,高考以600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对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比较满意,但要不是检查时把好几个原本答对的题目改错了,成绩会更好。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绝对把握不要改答案。
15.要让自己睡好觉
熊梦(毕业于武汉一中,高考以652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因为紧张,高考期间根本没睡着觉。高考第一天,完全靠亢奋情绪挺过去。但第二天实在坚持不住了,最后一门理综考试时犯困,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高考期间能睡好觉更好,如果实在没睡好,进考场时,可适当准备一些提神的东西,如咖啡或茶。
16.做题先易后难是真理
苏晓迪(毕业于武汉一中,高考以676分考入复旦大学)
做试卷先易后难是考场真理。不管哪一门,遇到不会做的题,跳过去,回头再想,要做到真正不影响考试时的情绪,尽量集中精力想眼前的题。
有时也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自己考试前一天失眠,整晚没睡着,第二天早上也没告诉爸妈,只在心里说,“没问题的,我一定能发挥好”,就很平静地去考试了。
17.答题不要老看表
杨君(毕业于武汉一中,高考以631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为更好地掌握答题时间,很多考生都会带表进考场。建议做试卷时,不要老看表,特别在遇到棘手的题目时,看表会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绪。一般监考老师会在考试结束前一刻钟提醒考生,所以没必要太在乎时间。
18.少注意监考老师
王法(毕业于重庆市潼南中学,高考考入华中师范大学)
有些同学因为紧张,可能会有意无意看看监考老师。建议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的考生,进考场后最好不要看监考老师,否则多看几眼,很容易让老师怀疑你想作弊,总会注意你,这对考生心理可能会产生影响。
19.吃穿用尽量不出新
韩禅帅(高考以639分考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有些同学可能想在考试当天使用新文具、穿新衣服等,建议考试当天的吃穿用尽量不要出新。文具用平时用顺手的,吃穿也和平时差不多,这样才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
20.懂得放弃
李玲(毕业于柳州市一中,高考以776分(满分900分)考入华中师范大学)
当年高考数学很难,做最后3道题时,感觉都有些难度,但根据以前做试卷的经验,总觉得至少应该做出一两道,于是拼命逼着自己做,谁知道一题都没做出来,还浪费了大量做小题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