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0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得分高,有什么方法技巧?下文有途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考生们在高考语文阅读中能够有所帮助。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 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 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反驳方法有三个: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词语品味答题方法: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十一、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考试类型及答题方法:(适用于其他文体)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十二、赏析表达技巧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二、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三、理清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 C、分—总)
四、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五、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例说
【考情分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针对以上要求进行复习,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思路。
阅读方法指导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我们拿到一篇现代文,应该怎么办呢?阅读,首先当然是读。
读文章,做到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边圈画你觉得重要的词、句;
(2)把握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阅读方法指导2:看清题干,仔细审题。
读完文章接下来我们还要读,读题干,读懂题干要求,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审题。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解答好现代文阅读的前提。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题目要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都要心中有数。做题时不妨在相关词语上打上注重号,以提醒自己。
阅读方法指导3:结合原文,筛选整合。
有人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找,不要凭空去想。”我们一定要结合原文来答题,但找到相关语句后,不能照抄原句,一定要筛选有效信息,对信息加以整合、概括。
要求如下:
(1)检索答题范围,在原文中找准对应点;
(2)筛选有效信息;
(3)问啥答啥,尽量用陈述句来组织答案。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概括),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要重视原文,又不囿于原文,筛选整合,灵活变通;
(4)分点陈述。答题时分点作答很重要,不要指望阅卷老师帮你找点,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思维和明确的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4:掌握技巧,学会赏析。
高考阅读题中常会出现“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试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等等类似的问题。这些就是赏析题。赏析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回答:
(1)谋篇布局赏析式:内容作用(联系文章主旨)+结构作用(在文首、段首,其作用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形成呼应;为下文作铺垫)。
(2)表现手法赏析式:确认何种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作用+作者情感。
表现手法有哪些?它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3)理解含义赏析式(如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手法、效果及联系上下文或文章主旨来作答。
阅读方法指导5:合理评价,辩证回答。
《考试说明》中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评价就是评定价值的高低,即揭示作品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优劣高下。
评价依据:
(1)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2)符合客观规律;
(3)符合文学创作或文章写作的规律。
评价策略:
(1)依照一定标准从某一角度(易把握的);
(2)运用辩证的眼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以上是笔者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点复习指导。文章阅读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高考现代文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高考试卷除了作文主要就是阅读,以全国1卷为例,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
考生们对高中语文阅读题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他们说:阅读题就是让文章的作者来写,他也不会!甚至有人说:阅读题的设置根本不合理,因为“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能按标准答案判分呢?
这些话咋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么说是不合适的!高考语文阅读题出题有规律,答题有规律,判分有规律十分合情合理。作为班主任也作为语文老师,我给大家说一说吧,让考生和家长们心里有个底!
1、出题有规律。
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思辨、归纳总结、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并提炼归纳的能力。这是选择题的出题规律。
下面说说问答题。高考语文试卷上阅读部分的问答题考察的莫过于人物(事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描写、表达技巧、语句(语段)赏析等等。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总之出题是有规律,绝对不是无厘头。
2、答题有规律。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选择题,答案写在文本中,考生们需要的一是耐心,耐心到文本中去找相对应的内容。二是思辨能力,把找到的文本内容跟题目的四个选项做比较,找出要选择的答案。
当然,有两道选择题比较特殊,一道是文言文阅读里的断句题,一道是文言文阅读里的文学常识题。这两道的解答跟考生对文言常识的掌握、语感以及平时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具体方法很琐碎,平时老师肯定也都讲过,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方法:两点一线法!
什么叫两点一线法?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考生们都知道,给一个点让你画直线的话,你可以画很多很多;给两个不重合的点,让你经两点画直线的话,就只能画一条了!答高考语文阅读题也能找到两个点,一个点是题目,另一个点是文章的主旨(或者作者的感情等等,总归是作者想说的东西)。这就是我要教给大家的一个方法。两个点找到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文本中找依据,把题目往主题上靠拢,归纳总结出答案。
这样出来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八九不离十的。这就是解答语文阅读题最有效的方法。学生们即使是到了高三最后复习阶段甚至是高考前夕知道这个方法都不迟!这就是答题规律。
3、判分有规律。
阅过试卷的语文老师都很清楚主观题的给分标准:合乎要求,言之有理,就能给分。
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必须跟标准答案一样才能得分。只要考生回答的合理,阅卷老师就会给分。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什么叫回答的合理?这又回到我教给大家的方法上了:两点一线,即合题目要求,和文章主旨,就是合理的。
高考语文阅读题难?语文老师:告诉你3个规律一个方法,高三知道也不晚!
给大家总结一下,3个规律就是出题有规律,答题有规律,判分有规律。一个方法就是两点一线法。祝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作者标签:段莎莎,地地道道的语文达人,传授知识循循善诱,是个温柔姐姐呢。
阅读题是处于语文卷的中间部分,好多童靴做到这里开始慌神了,觉得好难啊好紧张啊。别怕别怕,大家和你一样,关键就在于,谁可以掌握正确阅读方法。高考不单单看勤奋,还有技巧与心态。得阅读技巧者得效率,得沉稳心态者得天下。阅读题需要你的阅读直觉和阅读经验支配你,掌握正确的方法,熟能生巧,一起拿下阅读!
一.阅读前:选择合适的文本阅读
以新课标卷为例,大阅读一般会出现试卷的第二部分,也就是选考题。题目要求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一题作答。
在平常大家的训练中,根据经验,多数人平常会多偏向于选择实用类文本作答。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第一步,浏览两道题目中的设问,第一眼扫过设问时要能反应过来你是否能够读懂题意;第二步,浏览文本,快速做出判断,觉得那一则文本比较适合你作答就选择它。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时切不可犹豫许久,耽误做题时间,其次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文本作答,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已经开始作答了,就不要回头看另一则文本是不是更简单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为了维持公平,两则阅读材料和设问其实难度相当关键是看你擅长回答什么样的文本。
二.阅读中:沉着冷静,认真分析
选择了适合的文本之后,你要做的如下:1.再浏览设问,一定要注意是"浏览",就是扫一眼,最多5秒钟,主要为了获取设问的重点信息,从而带着问题读文本,便于找出重点,提高效率。2.阅读文本,在阅读时一要注意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二要注意一些"注释",比如:相关链接、参考文献等等,这些注释中往往会隐含一些重要信息或提示信息,要么帮助你作答,要么帮助你理解文本。3.阅读时注意,心要静,神要定,笔要跟着走。边读边用笔画出重点,标清楚信息,遇到一些重点信息可以标出①②③,这样子你做题的时候就不用回过头来再瞎找了。4.心态,一定要注意心态。由于这道题是倒数第三大题,有的同学怕写作文时间不够,会特别慌张。这时候要记住,大家和你一样,都在担心时间问题,但是能赢得胜利的人往往可以控制还时间,不让这种担心影响心态。所以莎莎建议你,心态一定要沉着冷静。
三.阅读后:审清题目,从容作答。
当你读完文章后,开始答题。这个时候是"仔细审题",也就是说,不能一带而过的瞥一下就行了。而是认真、仔细的分析题意,搞清楚题目想让你回答什么,你应该写什么。第二步就是开始答题,答题有四个注意点:1.注意格式,"答"不能丢,让你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说出"我认为…"2.注意全面作答,不要丢点。3.细心认真,注意书写,字迹切不可太过于潦草。4.答题注意用平常积累的专业术语,不要写太多和题目无关的废话,例如"我好像不是太懂这道题,我觉得可能是……"
四.再回顾:浏览检查法
提示一下大家,这个环节是当你时间还够充裕的情况下和你做完整张卷子的情况下再来检查,假如你就剩半个小时了,那就别检查了,赶快写作文去。
那么应该如何检查呢?
检查文本有三个关键点,1.浏览题目,再浏览你的答案,看看你是不是少答了一些内容,或者刚才没想起来的这会儿再试着想一想,然后加以补充。有个小提示哦,如果答题卡上有6行作答空间,而你连三行都没写满,这个时候说明你有很大的可能没有回答完整,就要好好检查,再结合文本想一想还能写点啥。2.检查错别字,语文卷面最忌讳错别字,虽说这种题目错别字不会扣分,但是也得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不是吗?3.检查有没有写错位置。我曾经遇到过有同学因为过度紧张,把第三问的答案写在第四问了,所以说这里提醒一下大家,这种低级错误还是要避免的。
本文作者介绍:段莎莎,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超级学团app学霸老师。超级学团,让学霸带你飞!
作者标签:倪看康,语文能手、文学粉丝,性格活泼阳光
还记得三道题错两道的现代文小阅读么?还记得那些被"不准确的是"VS"准确的是";"几乎"VS"全都"所迷惑的日子么?是否因为科学知识储备少而判断错误,抑或由于文学底蕴不足而勾错选项呢?海纳各类知识的现代文小阅读是否经常困扰你做题的进度和答题的心情呢?那就一起来看看吧,按照既定步骤走,轻松活泼答对题!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考纲中包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两大类,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在高考试卷上常以第一道题目出现,考察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心理、历史、哲学等众多方面,因此无论是对心理素质、知识积累,还是对准确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小小选择题,尽显大智慧。当然,也不用对小阅读过分苦恼,只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思维,就能轻而易举地拿下这举足轻重的九分。
下面根据自身经验和体会反思给出以下建议:
1、粗略浏览,明确范围。首先,建议做题之前对文章和三道题目进行大致的浏览,这包括文章的题目、段落首尾句,选择题问题设置、选项设置等方面。需要着重注意问题中出现的"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是";"符合文章"、"不符合文章";"由原文可以判断出"、"由原文可以推断出"……等字词,并作出相应记录,如用笔画出等,便于做题时自我提醒,以免出错。
2、细读原文、整体感知。即是详细阅读文章,注意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和关键字段,例如与选项有关的重要字词,以及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概括句等关键句段,并作出相关标记,便于对文章有细致的了解,利于做题时与选项的对比判断。同时,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不断提炼作者行文思路、自身观点、写作意图;也可以适当对照三道题目中选项对应的文章范围(某一段落、跨段落比较、文章整体认知等等),做题时也会有据可循。
3、查对原文、仔细分析。在细读原文之后,就要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判断与分析,明白"答案就在原材料中"进而在文章中寻找相应依据或者反例。通常情况下,这是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一步,就要做到细致对比和换位思考--对选项中出现的关键字词进行勾画、并作重点分析,例如"几乎"、"所有";"已经"、"还未";"可能"、"就是";"除……之外";"到……为止"等等;另外,注重思维转变,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观点并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避免"我认为这是对的"、"在我的印象里就是这样的"这种想法的产生,切忌思维定式和惯性思维。
必要时可以遵循"代入"、"对比"、"排除"这三个步骤:
"代入",即是在认真分析选项的基础上,将其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并且找出原文中的对应句,对应句子不止一种,但通常只有一处是符合选型要求的,因此需要仔细辨别筛选。
"对比",即是注意选项和对应的原文信息之间的"变化"--选项是否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修饰、限制或者补充成分的增删改减;是否出现范围扩大或者缩小、程度加深或者减轻、数量增加或者减少;是否出现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的改变;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改为必然性,预见性改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完成时等等。另外,如果四个选项对应文章中的同一个信息点,则需要对选型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判断。
"排除",顾名思义即是排除干扰项找出答案--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遇到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可以确定,余下两个均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最终决定的情况,或者针对选项中的干扰项无法确定,这就需要适当运用排除法。很多同学可能也会以为想当然或者脱离原文根据其他知识而做出错误判断,需要强调的是,排除法的依据只能忠于原文。
举一个例子以示说明:四川卷的高考题中出现这样一个选项"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针对这一选项进行"代入"、"对比"和"排除"三步骤的分析:第一步,将此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在找到原文对应信息之后进行对照比较--选项中,"改善土壤结构"的是"溴甲烷",而原文中是"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选项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是,"改善土壤结构"的原因,而原文中"改善土壤结构"是"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此选项排除。
通过这样三个步骤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排除干扰项,并且判断出正确答案喽!
平常练习时不妨按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专题训练,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轻轻松松拿下九分!
本文作者介绍:倪康康,天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超级学团app学霸老师。超级学团,让学霸带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