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1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适应新环境,特别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个关键阶段。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就像我,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全家勒紧裤腰带买学区房,就为了那一个户口。我以为孩子的学前教育挺全面,应该没问题,但开学几天后,问题就来了。
孩子开始挨留,第一天放学我还问他“上一年级快乐吗?”但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得问“没挨说吧?”之后的几天,只要放学队伍里没他,我就知道他又挨留了。老师很严肃,那表情让成人都觉得有压力,“你这孩子跟不上!”这句话就像是一道标签,贴在了孩子身上。我虚心请教,但老师很冷漠,甚至显得烦躁,说孩子上课不懂听讲,让我回家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肯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小学老师似乎不想有这样的过程。听话就是好学生,有小动作就是坏学生。老师的态度让孩子感到恐惧,甚至开始害怕上学。
作为家长,我很想跟老师交流一下,但又怕说了我的感觉人家反感,孩子还在老师手里,万一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很想跟老师推心置腹,但有人说要给老师送礼才行,说得我更心慌了。现在别说孩子,我都挺有压力的,这才上小学一年级,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对于这个问题,心帆心理辅导中心的贾晓波主任认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非常重要。单靠学校或家庭,孩子无法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了解,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老师的态度让家长感到无助。不可否认,这样的老师并不少见。但如果老师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或教育观念偏差,那么他们可能是属于“暖水瓶型”的——外表冷漠,内心热情。这样的老师可能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直接,但责任感还是很强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在帮助孩子接受老师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沟通方式。首先,家长要体谅老师,理解他们的压力和挑战。其次,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认识到孩子需要一个适应期。家长可以首先充分肯定老师的责任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向老师介绍孩子最近的情况,让老师了解并考虑孩子的适应需求。
从沟通技巧来看,家长不应该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都抛给老师。这样不仅难以让老师接受,还可能引起反感。家长应该采取“七分肯定,三分希望”的原则,先肯定老师的努力和责任感,然后再提出希望老师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易被老师接受。
如果孩子的老师有人格缺陷或教育观念偏差,家长应该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首先尊重老师,然后具体说明哪些事情对孩子有不利影响,这样老师会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当然,如果老师态度恶劣,家长应该收集证据,并在适当时机向校领导反映。
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要注意自我角色的合理定位。家长和老师是平等的,不存在地位的高低。因此,家长不必在老师面前感到紧张。其次,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不满情绪,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理解老师,并从自身找原因。家长不要建议老师怎么做,这样可能会引起老师反感。
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沟通,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文/小棉
家校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和老师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彼此的角色和责任。只有通过开放、诚恳的沟通,我们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和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家校沟通,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