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

更新时间:2024-05-13

自杀低龄化成全球性问题

近日,英美的调查显示,自杀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在年龄较轻的人群中,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春季是自杀高发期,年度计划从春季开始,而生活本就困难重重,因此这个时期心理压力容易爆发。孩子放假后重新开学,不得不再次面对来自学业的压力,这也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我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余金龙主任,他教育家长要接近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和缓解孩子内心的阴影。

自杀低龄化成为全球性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近期,英国频繁传出儿童自杀的消息,有孩子在上吊前在自己胳膊上刻上“Hate”(恨)、“Fat”(肥胖)等字眼。英国专家发现,15-24岁女孩最容易表现出自残和自杀行为。美国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轻人持枪自杀案件数量的增加,自杀已经取代他杀,成为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而在中国,已经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警告自杀问题低龄化的严重性。

孩子用外表的痛苦掩盖内心的痛苦

我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余金龙主任。他认为,孩子采取自残行为,通常是试图用外表的疼痛来隐藏内心的痛苦,这也是他们伤口不觉得疼痛的原因。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对死亡的含义和后果没有认真思考过,也不了解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多大伤害。通常孩子需要到10岁左右才会对自杀的后果有所害怕。余金龙说:“现在小升初的孩子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较多。媒体也报道过,有孩子因为学业问题跟家人争吵,一冲动就直接从阳台纵身跳下。”他解释说,“冲动型的自杀在中国占据较高比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和困扰,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中不和谐的父母关系;二是孩子的抗压能力较差,难以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这通常与家庭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三是孩子从小被过度宠爱,一旦置身于一个不以他为中心的环境中,就会感到不适应。如果有人对他不友好,不照顾他,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平。对于对他不好的人,他会很生气,想要报复。在某种程度上,自杀也是一种报复;四是孩子缺乏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对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理解不足。父母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尊重;五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快速工业化,破坏了原有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新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尚未建立好,导致年轻人心灵空虚,缺乏价值感;六是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

双向抑郁,青少年高发

余金龙指出,除了冲动型自杀外,抑郁症也是引起自杀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双相抑郁。他说:“双向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其中,女孩的抑郁、焦虑和双向障碍比较多。因为痛恨自己肥胖而导致自杀事件的孩子,很可能患有双向抑郁。这类孩子的自杀率非常高,通常存在着进食障碍、关注自身形象和担心他人的评价,或者对网络过度依赖。一旦有自杀的念头,他们很难改变。因此,许多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那些冲动行为的孩子不同。”余金龙接着说:“抑郁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基因问题导致的5-羟色胺分泌减少,也可能是教育问题。家长和老师不科学地教育孩子,导致孩子过于追求完美。”

抑郁症问题和抗抑郁药使用量逐渐增多

抑郁症问题逐渐被社会普遍认知,抗抑郁药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余金龙说:“过去十年,抗抑郁药的使用量持续增加。即使现在处方用药更加谨慎,开出的抗抑郁药物数量也比十年前多了十倍。”但他也指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临床上,如果抗抑郁药使用不当,使具有潜在双相抑郁可能的孩子错误地过量服用抗抑郁药物,可能会激发孩子躁狂情绪,使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增加,甚至增加孩子自杀的风险。

自杀不一定是真的想结束生命

如何及时察觉孩子释放危险信号,拯救他们的身心?爱尔兰儿童问题资深顾问莉斯·奎诗(Liz Quish)最近总结了她处理儿童问题二十多年的经验并出版了一本书。她向家长传授经验:“儿童和青少年采取自残或自杀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更多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情绪。12岁以上的青少年更多要经历与‘自我挫败综合征’作斗争的情况。自我挫败综合征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很多孩子来找我时都感到焦虑、恐惧、疲劳、耗尽,感到愤怒和被孤立,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持消极否定的态度,被绝望感包围。他们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感到自己无用。这些情绪并不是心理精神疾病,而是困扰他们的痛苦。我们帮助这些有问题的孩子是多方位的。我们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采用多种辅助方法,如谈话治疗、体育运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为孩子提供帮助。”

余金龙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经常逃学、人际关系差,微信、QQ留言中出现一些阴暗和负面的表达,讲一些别离的话,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这些可能是孩子无意识地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自己无法摆脱。他说:“我遇到一个患有双向抑郁的孩子,他一段时间会经常打电话、发短信给我,甚至到我的诊室找我,孩子和家长没有告诉我他的病情恶化。当时我忙于询问其他病人的状况,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是在向我发出求救信号,忽然有一天,他尝试自杀,幸运的是被抢救过来。”他认为,孩子周围的家人和朋友都应敏感地注意到这些信号,及时向他们伸出救助之手。

贴近孩子的内心

那么,如何才能接近孩子的内心呢?这对许多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余金龙提议家长们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适当放养。他说:“让孩子从小融入社会,经历挫折和锻炼,让他们碰壁。让孩子早日融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类型的关系,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他也强调责任感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开始做事情或帮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而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行动,独立承担后果。教育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更早开始。可是,现实情况是,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和尊重孩子的重要。”

贴近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学会感受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不会像那些自杀的孩子那样感到孤独和无助。

相对而言,抑郁症在冬天较为常见,而自杀则在春天较多。余金龙指出:“新年伊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压力因素将出现。在这个季节,许多人容易被压力压垮。孩子们则面临着新学期开学后的综合征,在假期放松后,回归到充满压力的学习环境,会出现适应困难。”

相关文章
  1. 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家长的角色与策略
  2. 孩子上小学了,家长要怎么沟通才好
  3. 新学期,孩子与家长的双重挑战
  4. 家长与孩子应多沟通  
  5. 家长和孩子沟通七项注意
  6. 指导家长们如何能够引导孩子自主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