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2-04
权威型父母关心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并能敏锐地作出反应,给予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他们在早期教育中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基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情绪。他们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并鼓励孩子与自己进行交流。
在权威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充分。孩子觉得父母既可亲又可敬,信任父母,并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这种养育风格下的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非常严格,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地基于自己的喜好,很少与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们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同时还会出现焦虑、退缩、不满和对人缺乏信任的问题。他们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父母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以控制,或者即便提出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倾向于让孩子自我管理。
在纵容型家庭中,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关系缺乏交往和沟通。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同时,父母也应该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才能培养出懂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