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教育专家的绝招: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教育专家的绝招: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7-10-26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某乡镇来了一位江湖医生,称其专治罗锅,百分之百能把驼背弄直了,不直不要钱。有家人的儿子自小驼背严重,带来医治。江湖医生的工具是两扇门板,方法是把病人夹在门板中间,再找两个大汉在上面用力一压--病人的背确实直了,不过气也断了。病人亲属不答应,要告官府,江湖医生辩解说,他只管治罗锅,不管断不断气。

没有人认为这样荒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真会发生,事实上,夸张的寓言在现实生活里从不缺少照猫画虎的对应,就像“皇帝的新衣”古今中外一直上演着一样,“门板治罗锅”也处处发生着,尤其在教育中。用不管不顾的错误方法来强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典型的一种。

有一对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所以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作业的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必须整洁、正确。妈妈天天细心检查孩子的作业,做错的当然毫无疑问要重做,写得不规范的字也必须重写。为了提高女儿写作业的认真度,妈妈规定每天检查出的错误不能超过规定数,如果超过了规定数,或因反复改正致橡皮把纸擦破了,就把这一页撕了重写。为此,孩子没少哭过,父母则绝不退让,甚至为此动手打过孩子。

在父母的严格管理下,孩子写作业的好习惯养成了,所有作业本不但整齐干净,而且几乎没有一点错误,全部是红色对勾,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被当作范例,让全班同学传阅。到后来,即使妈妈不检查,孩子自己也不允许作业有错,如果觉得哪页没写好,会主动把它撕掉重写。为减少返工,孩子在写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所以很慢,一个小时的作业经常要写两个小时,因此几乎没时间玩耍,也没时间阅读。

女孩上初中后,学习难度增加,作业也多起来,而且,由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作业在书面上的整洁与否,不习惯思考,所以面对一些较复杂的作业,不知所措,没有能力应对。这种情况下,女孩经常写作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睡眠严重不足,心理上也越来越焦虑。最令孩子痛苦的是考试,卷子上经常有不会做的题,而且因为写字慢,经常发生因做不完卷子而丢分的情况,考试排名急速下滑。

一个在作业上都不允许自己有错的孩子,怎么能接受成绩排名每况愈下呢?女孩开始变得厌学,发脾气,妈妈这时才意识到孩子养成的“认真习惯”是个问题,开始劝孩子不必把作业写那么整齐,可以凌乱点,可以有错,不会做的就别做了。但孩子在整个小学期间形成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并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只要发现作业有错,就难以接受,甚至表现出恐慌。心理问题反映在生理方面,年仅12岁的孩子开始严重失眠,每到周一早上,分外焦虑,甚至发生过几次晕厥,经常请病假,后又出现暴饮暴食和厌食症交替的现象,和父母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

勉强读完初一,从初二开始,孩子断断续续休学。父母一直试图通过找家教补课、给孩子讲道理等方式解决问题,都无济于事。到初三时,功课压力更大,女孩彻底崩溃,无法再到学校。父母带她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抑郁症,跑好多医院进行治疗,毫无起色,状态越来越差。现在女孩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家里,不和父母说话,也不和外界交流,只能做最简单的手工,像智障儿童一样简单地生活着。

这对父母,打死也不会承认自己是那个可笑的江湖医生。确实,表面看来,他们和江湖医生没一点相似。终极目的不一样,责任感不一样,对对象投注的感情不一样,无私程度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实现一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在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之前,他们在意的,或者说有能力注意到的都是自己热衷的目标,而毫不在意方法的正确与否,不注意手中所操控对象的痛苦及承受力。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有共性:取得了一个短暂的、表面看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却永久地损害了一个人。

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一个目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去用心用力思考的事。下面对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

现在有很多家长或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的好习惯,都会这样对孩子说:在考试上,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相比单纯向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这样说话的父母似乎在教育意识上上了个台阶,他们知道,在学习上,好习惯胜过好成绩,而“认真”是个好习惯,所以向孩子提出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样一种培养“好习惯”的做法和上面一种没有本质差异,貌似合理,都属于门板治罗锅的范畴。

孩子考试丢分,不外乎两种原因:不会做或不小心做错了。按家长这样的要求来评判这两种丢分情况,没学会倒是比学会更好--如果一次考试不足以让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情况放大了来看--假设两个孩子,张三和李四,一直是同班同学,在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期间的每门课上,张三只能会学70%的知识,但可以百分之百把它落实到卷面上,李四学会了90%的内容,因为马虎,总让成绩打些折扣,每次得分和张三差不多。那么请持有这样逻辑的家长诚实回答一个问题: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你宁愿你的孩子是那个学到70%知识的张三,还是那个学到90%的李四?

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这样的反驳:这样的假设不存在,一个孩子只要养成认真的态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识学不会,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胜过那个聪明但不够认真的孩子,他不可能总是只能学会70%--此言有理,同时也说明,你的终极目的并非意在培养一个知识量比别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有认真习惯、能把学业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张三在知识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种确信,只要坚持不允许孩子马虎,他就能做到既“学得会”又“考得好”,最终,认真的张三一定会超过马虎的李四。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不许马虎的要求有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吗?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

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作是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不体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长总批评为不小心,表示出不满,这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①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②

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

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一个人坐监狱时间再长也不会习惯坐监狱,如果说他已习惯了在监狱中,打开铁门也不迈出去,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毁,他已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衰竭者,像前面提到的女孩子一样。

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但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出于家长的压力,孩子会屡屡保证以后不马虎,但在潜意识中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中,他会变得更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马虎固化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一个在学习上没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学业出众吗?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儿童则更需要这种积累。

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了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当然,有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马虎,这应该和天性有关。孩子与孩子间确实有差异,不同的表现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天赋和训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决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分的改造。孩子原本该是个天才的画家,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很可能他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调适能力,不成熟的儿童当然可以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

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着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这种不体恤,在教育中随处可见。

比如有些家长,他们很在意上幼儿园的孩子能不能做到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动,认真听老师讲课。他们并不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认为这种“好习惯”如果在幼儿园没养成,以后上小学、中学就很难纠正过来。也有家长不希望孩子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要求在某个时间段只能玩一种玩具或看一本书,以期培养“专注”或“爱钻研”的好习惯。

天知道这些奇怪的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种种对“习惯”的浅薄认识和培养,不过是胡乱作为,只能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压力,破坏孩子正常心理秩序。不但让孩子的童年在紧张和压抑中度过,还给他们埋下一生的心理的健康隐患。

我曾听一位找我咨询的家长谈到她小时候的生活,她妈妈是医生,有洁癖,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甚至床罩都铺得一丝不苟,有棱有角。母亲严格培养三个孩子的卫生习惯,她记忆中母亲总是不停地说两句话,“别动那个,脏!”“洗手去!”她和姐姐弟弟偶然玩得高兴,不小心靠一下床,把床单弄皱一点点,也会遭到妈妈的训斥。找我咨询的这位家长其实是为她已经读高中的儿子的问题来的,她看起来是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听起来事业干得不错,整个人收拾得很有品位,应该属于那种活得很好的人群。但她觉得她的人生很失败,抱怨老公和儿子,认为这失败是他们带给她的。从她的陈述和表现中我可以明确地看到,她的痛苦和焦虑,都和她的童年生活有关,是母亲的严格带给她的后遗症。她的母亲眼里只有整洁,没有孩子;只看到物理秩序,看不见人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中长大的她,把这种习惯照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还一心要改造老公的坏习惯,培养儿子的好习惯,到头来却发现每个人都活得又累又不幸福。从她的陈述中我听到,她的姐姐和弟弟成年后的家庭生活都不太幸福,姐姐离婚,弟弟和配偶及孩子的关系也很紧张,生活得很不幸福。

“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①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

总之,习惯无处不在,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没有一种习惯会孤立存在,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门板治罗锅的短视行为在教育中最应该避免。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孟教员 北京城市学院 翻译
  2. 周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
  3. 田教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会议口译
  4. 史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5. 林教员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软笔书法
  6. 刘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7. 焦教员 天津工业大学 日语
  8.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9. 郑教员 郑州财经学院 投资学
  10. 董教员 岭南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推荐科目: 篮球补习 书法学习 舞蹈学习 体育学习 围棋补习 俄语补习 游泳补习 语文补习 英语补习 物理补习 化学补习 生物补习 架子鼓补习 数学补习 雅思补习 托福补习 羽毛球补习 日语补习 钢琴学习 美术学习 小提琴学习 古筝学习 小学补习 初中补习 高中补习 高考补习 编程学习 作文补习 陪读补习
相关城市: 家教网 上海家教 武汉家教 南京家教 深圳家教 广州家教 天津家教 西安家教 成都家教 杭州家教 雅安家教 绍兴家教 芜湖家教 韶关家教 红河州家教 荆门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