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名师指点:考研政治暑期复习答疑十题

名师指点:考研政治暑期复习答疑十题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08-05-26   一、问题:“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对立的。分别为: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1、实践有历史性、具体性,因而有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3、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中,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也只是近似的正确,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又是相联系的,表现为:

  1、 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2、 两者相互渗透,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存在于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之中,无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的总和构成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3、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向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转化的过程

  二、问题: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

  [A]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B]从形成机制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C]从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D]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错在哪?

  答: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不能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问题:什么是自然观,请老师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自然观还有历史观,辩证法,形而上学

  答: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 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 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但这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考研政治当中的辩证法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四、问:在复习当中马哲这部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哲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互为前提,两者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人的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言之,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的一般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自然、社会、思维现象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分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现代科技成果、特定社会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成语典故以及日常生活现象,都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成为考研哲学命题的内容。哲学上存在许多理论界限,总的来说,是要求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理论上的重要要求,也是考研哲学命题的重要内容。

  五、问:商业利润的源泉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要靠商业雇员的劳动来实现。我的问题是:商业雇员的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吗?

  答:商业雇员的劳动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它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所以,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要理解: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观点:创造财富的一定是物质生产部门,简单说,一辆价值8000元的摩托车最终消费者为其支付了20000元,在买卖过程当中,这辆摩托车并没有发生新的价值增殖,商人多获得的12000元正是消费者所失去的,社会总财富没有增加。

  此外,要注意,商业属于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有一部分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是生产性流通费用,比如:包装、保管、运输,这些是要计入产品的新价值中去。

  六、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对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第一、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清楚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

  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七、问: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每个工人生产10公斤棉纱,每公斤价格10元,其中包括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60元,工人每天工资20元。某资本家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较好的设备,使每个工人每天能纺纱15公斤,则他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 (20元) 计算是:平均剩余价值:10*10-60-20=20 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15*10-60*15/10-20=40 超额剩余价值:40-20=20 这里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的计算方法看不懂,请老师给解释解释,谢谢

  答:资本家的总收入为10*10=100元,我们扣除C60元,V20元,剩余价值为20元,这里我们可以计算出纺纱所用的棉花每公斤是6元。当每个工人每天纺15公斤纱时,资本家总收入为150元,扣除C90元,V20元,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为40元,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我们所计算的是超出平均水平下的剩余价值的部分,所以是40减去20元,20元是体现他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八、问:社会资本扩大在生产,除了前提条件还需那些条件。

  答:资本家是否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是区分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的标准。

  一、前提条件来判断是否能够进行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①Ⅰ(v+m)>Ⅱc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①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来表示:Ⅰ(v+Δv+mx)=Ⅱ(c+Δc)。②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用来补偿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Δc)+Ⅱ(c+Δc)。③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用来补偿已经消费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Δv+mx)+Ⅱ(v+Δv+mx)。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它集中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再次紧急提醒:不可以只看纲要式的考研参考书,一定要结合课本去复习,课本指以前作为公共课时

  九、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答:B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观念”(马克思语),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则片面抽象夸张了主体能动性,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认为认识对象不是客观事物,是主观感觉或者是客观精神;同时它否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否认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B、D。 唯物主义都承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因此选项A把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作为区分标志之一是不成立的。 认识起源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但什么是经验,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因此,选项C不能成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可见二者的区别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E也不合理。

  十、问:资本主义轮班制能避免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怎样避免?

  答:一、所谓无形磨损,也叫精神损耗,指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设备价值降低。二是技术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二、一台机器200万可以使用60000小时,每天10小时,用20年,一年折旧费用是10万,但往往10年后就因为技术革新,不得不淘汰,一年折旧费用实际是20万,如果轮班每天使用20小时,其创造的价值多,弥补了其折旧,实际是弥补了其无形损耗。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孟教员 北京城市学院 翻译
  2. 周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
  3. 田教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会议口译
  4. 史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5. 林教员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软笔书法
  6. 刘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7. 焦教员 天津工业大学 日语
  8.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9. 郑教员 郑州财经学院 投资学
  10. 董教员 岭南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推荐科目: 篮球家教 书法家教 舞蹈家教 体育家教 围棋家教 俄语家教 游泳家教 语文家教 英语家教 物理家教 化学家教 生物家教 架子鼓家教 数学家教 雅思家教 托福家教 羽毛球家教 日语家教 钢琴家教 美术家教 小提琴家教 古筝家教 小学家教 初中家教 高中家教 高考家教 编程家教 作文家教 陪读家教
相关城市: 家教 上海家教 武汉家教 南京家教 深圳家教 广州家教 天津家教 西安家教 成都家教 杭州家教 崇左家教 宜昌家教 安顺家教 文山自治州家教 衡阳家教 忻州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