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考名校改变命运是“零和博弈”,那我们还用去努力吗?

考名校改变命运是“零和博弈”,那我们还用去努力吗?

更新时间:2019-02-18

01


看到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老师一篇题为《考名校“改变命运”是零和博弈,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文章。


在文章中,熊丙奇老师说:“按照我国当前的招生录取制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一省范围内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换言之,不管一省的学生怎么努力,也只有那么多的学生考北大、清华,不同的是谁进北大和清华。因此,考北大清华“改变命运”只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而且,需要围绕“改变命运”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


从个体角度来说,这或许具有励志意义,然而,从整体教育发展来说,这属于“零和博弈”,并没有带来整体利益的增加,不是你输就是我输,总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生都上重点,上清华、北大。这一“零和博弈”,无关于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反过来,可能会伤害教育的生态,更进一步破坏教育公平。”


对熊老师的这一观点,我觉得有商榷的必要。

02


确实,名校在各省的投放名额是固定的,大家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名额的总量。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种“零和博弈”无关教育公平。


因为,博弈的公平与否看的是规则是否公平,而不是总量是否固定。


就像体育比赛,冠、亚、季军的数量是固定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比赛没有意义,无关体育公平。


其实社会上很多竞争都是“零和博弈”,比如做生意,从宏观上讲,谁挣得多点谁挣得少点都一样,社会上的钱还是那么多,可谁又能说大家努力赚钱无关社会公平、甚至会伤害社会公平呢?


毕竟,对于每个个体来讲,关心的不是这个社会上的钱有多少,而是自己挣了多少。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是“零和”,才更需要去努力。

03


还是以春运买车票为例,火车票的总量是一定的,想回家的人数远超票数也是一定的,这也是一个“零和博弈”。


但我们只要想春节前坐火车回家,就要起得早点去排队,或者手麻利点在网上抢票。


谁快、谁早谁先得,这已经是一种公平。


虽然,每年春运期间大家都因为买票而辛苦万分,而且照样还是有那么多人买不到票,但这是没办法的事,责任也不在大家。


如果有天天坐飞机、出入有专车的人号召大家不要排队不要抢票,我们千万别信。


同样,如果我们的孩子必须要走高考这条路,那么只能是努力学习,考一个好成绩。


既然名额少,那么谁更努力,谁成绩更高,谁就能上名校,这有错么?

04


熊丙奇老师认为,“零和博弈”的升学竞争,把受教育者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而这是和教育的本质背离的,千万不能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名强化这种“零和博弈”,这和追求教育公平,给每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在乡村地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没有任何捷径,只有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改革乡村教育内容。


这同样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社会上的任何竞争,都会分为胜利者和失败者,教育也不应该例外。


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国人素质,那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只要规则公开、透明、人人平等,那么就是公平的,与“和”是多少没有关系。


至于对乡村教育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当然正确,只不过那是宏观的规划,远水解不了近渴,也和个体间的竞争并不冲突。

05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我们的名校资源会一直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公平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分配方式的公平。即大家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公正的规则去博弈。到目前为止,高考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二是资源占有的公平。即像熊丙奇老师说的那样,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增加投入、加强师资建设等等,让所有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但即使做到了这一点,大家仍然要去进行高考这场“零和博弈”,这是短时间内不能改变的事实。


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应该站在上帝的视角,而应该站在普通当事人的视角。脱离个体的利益谈整体公平,没有意义。

相关文章
  1. 教育好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这样的父母!
  2. 名校校长郭雄: 家长做好五件事 孩子就会有后劲
  3. 名校校长郭雄:家长做好五件事 孩子就会有后劲
  4. 名校大学生毕业一年失业3次!没有这项能力的孩子,能走多远?
  5. 富孩子上名校,穷孩子上职校 阶层固化?
  6. 不读名校就是亏待孩子?家长必知小升初四误区